《在自己房間裏的旅行》

作者:薩米耶.德梅斯特

譯者: 嚴慧瑩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對於文學作品來說,並不是所有的經典都來源於全部的「必然」;對於作家來說,並不是所有的名家都會寫出一本又一本的著作。但是,我們又必須要承認的是:即便是一輩子只寫過一本書的作家,即便是這本書的成因極其偶然,卻絲毫不妨礙這個作家創作了一部可以流行的經典,比如薩米耶.德梅斯特和他的《在自己房間裏的旅行》。

薩米耶.德梅斯特,出生於1763年的法國貴族家庭。在他27歲那年,因為一場決鬥被判禁足42天,其間又適逢熱鬧的嘉年華會如火如荼展開之際,對於一位血氣方剛的年輕軍官來說,這無疑是最大的懲罰。軍令、屋牆,固然可以禁錮身體的移動,卻無法禁止一顆活躍的心靈上天入地、穿梭古今。於是,這個軍官讓想像力獲得最大的釋放,帶領他自由翱翔,再加上善良忠僕、惹人疼愛的小狗羅西娜陪侍在旁,讓原本鬱悶不堪的禁足,脫胎成一趟熱鬧活潑、多彩輕盈又富哲學探索的房間旅行。就這樣,《在自己房間裏的旅行》誕生了,於1795年甫一出版,便加入暢銷書的行列,成為十九世紀法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一,而薩米耶.德梅斯特也便在軍官之外,多了一個被大眾追捧的職業頭銜:「作家」。

不過,薩米耶.德梅斯特直到去世,也不承認自己是「作家」。他說,他不過是「做了一件讓自己非常愉快的好玩的事情。」這恰恰從側面印證了快樂寫作的積極意義。這也是我讀這本書最重要的收穫之一。在我看來,《在自己房間裏的旅行》除了告訴人們在被禁錮自由的同時可以做些什麼、應該去如何思考之外,更是一個「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的過程。薩米耶.德梅斯特是這樣完成「尋找」的:當他站在鏡子前,思緒遨遊於時空的轉換,於是鏡子和鏡子裏的人都被他傾注了跨時空的情感:「時光便如此不知不覺滑過,注入亘古的沉默,而我們一點也不會察覺它憂傷地經過。」當他斜斜地臥在床上,看窗外的陽光一點一點地灑在被子上,他一面慨嘆於自由的寶貴,一面又聯想到太陽的移動、時光的流逝,和他作為人之個體間的過去與將來:「人永遠無法滿足的無止境慾望,不就是增加自己的能力與權力、想成為自己不是的那個樣子、放不下過去又想活在將來?」他像欣賞風景一樣欣賞自己收藏的但以前一直作為擺設的藝術作品(繪畫、雕塑等)和文學、哲學書籍,在尋找中,他把自己作為兩個個體,一是靈魂,一是「獸性」,他讓「他我」留在屋裏,而自己的靈魂在外面的世界自由翱翔:「這一望無際的地平線,這高聳於塵世、陽光照亮頂端的山巒,它們都鼓舞我的心繼續跳動、我的靈魂繼續思考。」

其實,每一個人,都可以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只不過對於作家來說,這個過程在完成着人生的自我超越。至少,對於讀書人來講,他們更樂意在經典的書籍中看到作家分享這個超越的過程。縱觀當下,有很多作家信奉「成名要趁早」,更有很多作家趁着有「名」就追求高產、而忘記了「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應該有的沉澱、冷靜、沉思與飛昇。對有些人來說,作品寫得好不好是次要的,能否吸引人眼球更重要,最好是藉一起事件博得眼球、一夜成名,然後趕緊變現。有些作家花在寫作以外的功夫比寫作本身更多,有些作品被書商吹得天花亂墜,其實卻是違背常識。當然,也有許多出版社、雜誌編輯,也不再像以往那樣專心致志,甘於「為他人作嫁衣裳」,而是着迷於各種選題策劃,忙於尋找能夠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爆品」。

所以,我想將《在自己房間裏的旅行》推薦給每一個人,因為我們這個年代,應該懂得在工業昌明、科技飛速發展的時刻,能夠沉靜一些、冷靜一些,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讓人性更加純粹,用自己的人生長度去丈量思考的高度。正如薩米耶一樣,只用了一生唯一的趮,卻也讓他抵達自己的人生巔峰。人花一輩子做一件事,不一定就能攀上峰頂,但只要這麼做,一定能收穫屬於自己的充實無悔的人生。■文: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