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披露了國家未來五年發展方向。業界指,有着疊加優勢的大灣區,在國家實現「十四五」經濟高質量發展上,將進一步強化示範引領作用。圖為深圳人工智能行業人員在展示自己的產品。 資料圖片

產研基礎好 創新潛質大 具雙循環內外接口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敖敏輝、李望賢 廣州、深圳 連線報道)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披露了國家未來五年發展方向,也引發了粵港澳大灣區各界熱議。作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粵港澳大灣區以0.6%的國土面積創造全國近12%的GDP,不論是經濟發展還是改革開放,一直是全國的領頭雁、排頭兵。業界指,有着疊加優勢的大灣區,產研基礎雄厚,創新政策不斷推出,在國家實現「十四五」經濟高質量發展上,將進一步強化示範引領作用。

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發布,提出了到二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以及「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十四五」的主要發展目標中,以創新發展帶動產業現代化,經濟高質量發展被提到重要位置。在創新發展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內以香港的基礎科研優勢,加上深圳的創新環境,以及產業鏈配套,形成了自身的獨特優勢。

香港研究平台是堅實基礎

陶一桃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在人才擁有量,專利發明量,研發投入,都走在全國前列。其中香港國際一流的大學和一流的研究平台、研究所,是大灣區創新發展的堅實基礎。充分利用發揮香港的高校資源和優質科研平台,對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來說是得天獨厚的優勢。

而在毗鄰的深圳,已經形成了很好的創新發展環境,其特色主要體現在「四個90%」:90%以上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研發資金來源於企業、90%以上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90%以上職務發明專利來自於企業。這種結構能夠產生持久穩定的競爭力,帶來疊加效應,即創新成果越多,創新越活躍,越容易吸引創新人才和活動,帶來更多創新成果。

陶一桃指出,深港兩城攜手作為大灣區經濟增長極,具有強大的創新潛質,通過區域協調發展的擴散效應,能夠帶動周邊地區,乃至整個大灣區的經濟體系現代化和產業優化。

盡快成為世界級產業高地

長期從事密碼學與信息安全領域研究的暨南大學副校長、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翁健,對公報中提出的「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國內市場更加強大,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等高度認同,多年來致力產研對接的他亦對此深有體會。

翁健表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密碼技術的保駕護航,它將深入融合5G、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智慧城市等眾多數字經濟領域,為粵港澳大灣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升級注入強心劑。

作為智能無人駕駛設備全場景解決方案提供商,廣州賽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亦得益於廣東的創新政策和開放氛圍。2017年成立後,賽特智能在不到三年時間成長為國內低速無人駕駛與智能機器人領域的領先企業,深度布局該領域核心知識產權超過200項。賽特智能聯合創始人李良源對於公報中的多個論述和發展目標,看到了更多信心。他結合企業發展談到,一方面大灣區經濟發展水平全國領先、產業體系完備、集群優勢明顯,將為各地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示範引領;另一方面,新發展格局要求大灣區進一步革新「前店後廠」國際分工參與模式,持續加強在智能科技產業的扶持與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盡快成長為世界級產業集群高地,當好中國經濟內循環與外循環的重要接口,為國家對外開放新體制提供支撐。

專家:適度向原始創新進軍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高級研究員彭澎則表示,當前,面對「卡脖子」和「斷鏈」的壓力,大灣區首當其衝。某種程度上,大灣區的產業結構不在創新方面取得突破就沒有發展前景。低端有內地和東南亞的競爭,高端有美國和歐日韓等的擠壓,因此,他建議,大灣區要從集成創新、引進創新的基礎上,適度向原始創新進軍。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