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外銷瓷載華風歐韻(上)
十六世紀,葡萄牙人最先把青花瓷輸入歐洲,中國瓷器作坊開始專門為西方市場生產外銷瓷器產品。通過這種獨特的貿易商品,中國風物、市井風情逐漸傳入歐洲,西方文化與藝術也慢慢流播中國,中西文明率先在中國瓷器上交匯。因此,外銷瓷不是單純的中國製造,而是東西方審美藝術與中國製瓷工藝結合的產物。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宋偉
日前,由大連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和廣州博物館聯合主辦的「瓷路相逢——清代外銷瓷上的中國情調與西方藝術」展在大連博物館開展。該展甄選80件(套)在海內外徵集的外銷瓷,旨在通過解讀其中的圖像藝術,為觀眾呈現十八至十九世紀通過瓷器貿易的特殊渠道,中西方文化與藝術互相傳播與交流的歷史。該展將持續至今年12月15日。
兩千多年前,遠在大洋彼岸的西方人如何了解中國人的生活呢?除了商人遊記和使團報告的文字記載,研究人員從十八至十九世紀的外銷瓷上找到了一個新答案。隨着外銷瓷貿易的發展,反映中國人家庭生活及郊遊、狩獵等休閒情景、中式家居及中式庭院、景德鎮御窯廠、廣州十三行商館區等重要建築、中國文學名著和神話故事人物等圖像紛紛被繪製在外銷瓷上,這些生動有趣、耐人尋味的圖像具有濃郁的中國情調,成為西方人了解中國社會的重要媒介,為他們提供了無限的遐想空間。
瓷上繪畫,不同於紙、絹作畫,是製瓷工藝與繪畫技藝相結合的產物。明末清初,御窯體系衰落的同時,民窯開始勃興,加上商品經濟的發達產生大批具有較強購買力的新興市民階層,為具有濃厚生活趣味的瓷畫興盛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廣闊市場。此外,這一時期版畫在全國的流行與傳播,加速了中國傳統神話故事、戲曲小說在普通民眾中的普及和影響力,也推動了瓷畫在題材上的繁榮和技法上的發展。
梧桐山水受西方青睞
梧桐山水圖案是清代外銷青花瓷中最常見的紋飾,在審美情趣和繪畫風格上深受當時文人畫的影響,具有典型的中國風情,深受西方人士喜愛。梧桐山水圖又被稱為「柳亭圖」、「石橋圖」,以流水小橋、行人小舟、梧桐柳樹、亭台樓閣等元素為主,遠景重山疊峰,一片水光山色,猶如一幅幅空靈、淡雅的中國山水畫,令人心曠神怡。在西方人最喜愛的青花瓷上描繪秀美靜謐的中國水鄉景色,畫面幽靜,意境深邃,生動傳遞了中國人嚮往的遠離煩囂、寧靜致遠的生活。
對比展品中的荷蘭代爾夫特燒製的「白釉藍彩陶磚」和中國外銷青花瓷,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工匠臨摹了代爾夫特白釉藍彩陶磚右側的荷蘭房屋和河岸景色,但是對岸卻變成了中國鄉村的景色,可謂中西合璧的設計。
而在「清乾隆青花歐式房屋圖八角形盤」上,有些梧桐山水圖案不再是純中國式的風景,而是糅合了歐洲教堂、房屋等西式建築和人物,這種風景圖案在18世紀中期被廣泛運用到外銷青花瓷上。
清代外銷瓷上的紋飾風格紛繁多姿,其中以中國傳統神話、歷史文學和戲曲小說題材為代表的瓷繪人物紋飾最為精美,這類人物故事紋瓷器發展至康熙時達到頂峰。《飲流齋說瓷》記載:「康熙人物,無一不精,若飲中八仙,若十八學士、十八羅漢與夫種種故事,皆神采欲飛,栩栩如活」。大量飾有人物故事紋的瓷器銷往歐洲,形象直觀地向西方社會傳達了中國古典文化的豐富內涵,也滿足了歐洲「中國熱」時期,西方人對東方文明的好奇和嚮往。
世俗題材具生活氣息
從明中後期開始,外銷青花瓷中就出現了許多反映中國人生活場景的繪畫,如嬰戲圖、仕女圖、狩獵圖等等,具有濃厚的中國生活氣息。清康熙到道光年間,外銷歐美的廣彩瓷出現了許多具有明顯時代特徵的清裝人物紋飾,西方人習慣稱其為「滿大人」圖案。
「滿大人」一詞最早出現於十七世紀初葡萄牙與中國開始通商之時,葡萄牙人最先用這個詞彙稱呼中國的官員,之後到東方貿易的西方人就沿用這個名詞指代清朝各級地方官員。這些描繪中國人日常生活情景的圖像,既凸顯了中國工匠的繪畫技藝,更因其所具有的中國文化內涵深受西方顧客喜愛。
當時,許多畫家隨外國使團來中國,用畫筆描繪了他們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包括中國官員的生活和工作,也有許多遊記對此進行描述,這些文字和圖像進一步引發了西方社會對中國人生活的好奇,廣彩「滿大人」圖案應運而生。這是廣州彩瓷因應歐洲市場需要生產的一種特殊紋樣,可謂按需生產的商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清乾隆廣彩人物圖盤」。這是一組由瑞典市場訂製的西式餐具,共有110餘件。主紋飾大致相同,都是清代中國人物家居生活圖,但每件瓷器上的人物服飾或頭飾款式、色彩略有變化,人物表情生動有趣,均有生活氣息。
除了在瓷器上繪畫中國人物,在十九世紀的外銷畫和外銷扇子上也出現了清裝人物故事題材的圖像。如十九世紀中葉廣州生產的一把黑漆描金紙本水彩畫扇子,扇骨和扇面都描繪了中國人物故事圖畫,既有家居場景也有官場畫面,人數眾多表情各異。其中扇面人物的臉部都用象牙貼飾再繪製五官,做工十分精細。
戲劇名著傳東方文明
明末清初是中國戲劇小說的高峰時期,幾大名著如《西遊記》、《水滸傳》、《西廂記》等均在這一時期誕生,並隨着戲曲、小說的流行而廣泛傳播,受到新興市民階層的歡迎,被大量運用在與百姓生活緊密相連的瓷器裝飾上。
清初康雍乾三代,這類題材被大量運用到外銷瓷的繪畫裝飾上,中國古典文化以此為載體呈現在西方人的眼前。其中以王實甫創作的戲劇小說《西廂記》最受歡迎,廣受中西顧客青睞。
瓷器上大量湧現西廂人物故事紋,主要得益於這一時期雕版印刷業的發展和戲曲的流行。一方面,隨着晚明雕版印刷業的發展,各種小說、話本中可謂是「無書無圖、無圖不精」,給陶工們提供了豐富的圖像藝術寶庫,繪製《西廂記》的工匠往往以版畫插圖為粉本;另一方面,隨着戲曲的流行,使得瓷畫上不可避免地融入戲劇演出中配合着唱詞所做的神情、儀態、手勢、步法等舞台動作。總之,版畫、戲曲加上瓷繪器型的多樣性影響,使這一時期的瓷上西廂,在呈現與版畫大致相同的程式化構圖之外,又表現出諸如母題位置、人物大小、神情姿態等種種細節上的差異。
「清乾隆藍錦地開光粉彩西廂記圖碗」外壁四幅圓形開光中的圖案,分別對應西廂記中的「紅娘請宴」、「月下聽琴」、「騎牆相會」、「月下佳期」四幕故事情節。作為外銷瓷上出現較多的紋飾題材,清早期曾短暫出現過一批以連環畫形式完整講述《西廂記》故事的瓷瓶,康熙以後較為少見,一般以其中幾個或單個場景作為裝飾。
神話傳說引西人獵奇
中國古代神話人物紋飾出現在瓷器上始見於魏晉時期,由簡至繁,到清代已趨成熟,題材廣泛,繪工精湛。康雍乾時期外銷歐洲的中國造瓷器中,以古代神話傳說為題材的紋飾層出不窮,滿足了西方消費者對東方文明的好奇心和獵奇感。
八仙是中國民間流傳已久的八位道教神仙,民間神話傳說中有許多關於他們的故事,其中尤以「八仙過海」、「八仙祝壽」流傳最為廣泛。此題材出現在瓷器之上始於明代,至清代則成為了外銷瓷紋飾上的常見題材。
與此同時,清代外銷歐洲的瓷器上也出現了較多的「刀馬人」。這種具有濃厚民族藝術風格的題材紋飾,尤以康熙朝為盛。「刀馬人」是指以刀(兵器)、馬(戰馬)、人(武士、戰將)三者為主題描繪《三國演義》、《水滸傳》、《封神演義》等古典小說記載的戰爭場面的圖像,清早期繪有「刀馬人」題材紋飾的瓷器與當時歐洲社會處於戰爭和動亂的時代背景相吻合,受到歐洲消費者的關注和追捧,在國內相對少見。此種紋飾題材對清中後期以外銷為主的廣彩瓷器上亦有影響,被其所吸收借鑒。
除了外銷瓷上的「刀馬人」紋飾,十九世紀的外銷畫中也出現很多描繪戲劇人物故事的題材,同樣也具有濃郁的東方藝術趣味和中國情調,深受西方社會喜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