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一場世紀疫情,不但對全球經濟造成重挫,也打斷了很多文化演出和交流活動,更打亂了很多人的生活計劃,整個世界彷彿停頓了下來,人們的情緒也趨向悲觀和壓抑。但還是有一些有心和進取的人,會在灰暗中找尋一點點亮光,並藉此發揮創意,令看似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

上周末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欣賞劇場作品《魅》時,就有這樣的感覺。這個作品本來是去年由張艾嘉與台灣金曲獎最佳古典演奏獎得主嚴俊傑、古典音樂樂評人焦元溥聯手打造的《曖魅》,當時在台北演出頗受好評。演出形式很簡單,鋼琴家嚴俊傑在舞台演奏古典樂曲,張艾嘉則在一邊配合樂曲意境說書──講精靈故事。

這種由音樂和朗誦結合的舞台演出,很考表演者的藝術功力。張艾嘉的銀幕演技和幕後編導才能早已公認,也在各影展和頒獎禮上奪得多個專業獎項,但在舞台上,由一個人從頭帶到尾,的確不容易。然而,她畢竟是表演功底深厚的藝術家,無論是高尖或低啞,是憤怒或開懷,是悠閒還是急促,她都從容應對,信手拈來。

而且,一人扮演十三個角色,她的聲音和語調也因應角色的身份而不斷交叉調校,一時是懷春的少女,一時是威嚴的伯爵,這刻才是恐怖的死神,回頭已變成調皮的精靈……她的朗誦也隨着故事情節和角色心情需要,時而激情澎湃、時而輕訴低吟,觀眾都被她那出神入化的表演和抑揚頓挫的聲調帶動,隨着說書人走了一夜奇幻旅程,進入詭異的鬼世界。

見鬼?恐怖嗎?一點也不,正如她在演出前已跟觀眾聲明:不用怕。她的說故事技巧高超,也善於製造氣氛,恐怖的鬼神變成靈巧的仙子,以致一個多小時的演出緊湊而輕快,並沒令人感覺悶場或有拖曳之感。她在台上始終從容優雅,氣勢如虹。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原版的《曖魅》是張艾嘉和嚴俊傑同台演出,但由於疫情,嚴俊傑不能來港,於是由本港進念.二十面體「改造」成《魅》,並由該團舞台科技先鋒導演胡恩威借助新科技,注入新的舞台映像設計,安排嚴俊傑在台北作實時串流彈奏,張艾嘉在香港舞台同步演出,跨越兩地空間,兩人的微妙表情也透過巨大屏幕投射出來,再配以音樂,效果反而出奇地好。這或許也是日後作跨時空合作演出的一次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