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珊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 九龍東區各界聯會常務副會長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正在舉行,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會作工作報告,並就《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說明。「十四五」時期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十四五」規劃關乎未來30年國運,既應對國際大變局,亦要實現中華復興大業。香港宜掌握這次機遇,發揮其為內地提供的金融和專業服務優勢,從而彰顯其難以替代的獨特角色和價值。

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中央審時度勢、沉着應對,「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台階。

大灣區有落實「雙循環」戰略天然基礎

為了應對美國的遏華戰略,五中全會聚焦「雙循環」發展模式,經濟布局以內循環為主體,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發展。香港應以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建設為依託,盡早研究和部署實現與國內國際市場「雙接軌」,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及國家「十四五」規劃,這將是香港經濟復甦和未來發展的關鍵。

面對國家經濟戰略轉變,香港要盡早參與、了解並把握好「十四五」規劃所帶來的新機遇。擘畫「十四五」藍圖,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其中的應有之義。香港與深圳都是大灣區的重要引擎,在科技合作方面潛力巨大,最重要的是改革創新,融合發展。

在國際壓力劇增以及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向「內外雙循環」轉軌的大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經濟活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具備落實「雙循環」戰略的天然基礎。而香港更是大灣區內經濟內循環與外循環的一個重要介面,將會對香港的未來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

港要為大灣區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上升為重要國家戰略,相關金融支持政策正不斷加碼。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應在推進金融互聯互通、投融資便利化,促進資金要素便捷流動和優化配置等金融優勢領域,為大灣區建設提供有力支撐。香港要堅持「一國兩制」的獨特性,善用香港擁有健全法制、優秀專業服務、先進科研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優勢,未來在粵港澳大灣區繼續幫內地企業融資和走出去,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並透過優勢互補,將香港科研成果產業化,破解空間局限難題,推動科創中心發展。

此外,香港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可扮演多方面角色,包括國際金融中心、區域貿易中心、物流及航運服務中心、調解仲裁中心、基建服務整合中心、環球投資中心等。

目前香港的當務之急,是實行全民強制性檢測,找出所有患者並隔離治療,才能真正切斷病毒傳播,新增病例歸零。香港已有分區自願檢測經驗,再做全民強制檢測應該不難。惟有新增病例歸零並維持一段時間,香港才可盡快落實健康碼,恢復兩地通關,為香港接通「國內大循環」市場創造條件,社會經濟才能全面恢復正常運作,才能實現與大灣區各城市之間的融合,促進香港與大灣區貨物、服務、資金、人員和資訊的流動。

香港若能充分發揮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中「雙循環」中的節點作用,抓住「十四五」機遇,發揮自身優勢,定能在促進中國經濟內外雙循環良性互動的同時,改革自身產業結構和經濟弊端,扭轉經濟發展頹勢,找到經濟復甦的增長點,重拾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