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芷淵 三策智庫秘書長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共同發起人

習近平主席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一個備受關注的焦點是:要促進粵港澳青少年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強對祖國的向心力。

「向心力」是什麼?從物理學來解讀,當物體沿着圓周移動時,指向圓心的合作用力,就是「向心力」。向心力可以由彈力、重力、摩擦力等任何一力產生。假如國家是這個圓的「圓心」,那麼,要增強年輕人對祖國的「向心力」,就應該增加其「彈力」、「重力」、「摩擦力」。

「彈力」:廣泛交往

促進粵港澳青年廣泛交往,是增強其對國家向心力的「彈力」。

不少香港青年從未踏足內地,對國家缺乏了解,甚至因偏見和誤解對內地產生隔閡。「彈力」強調的是彈性,世上任何物體都能發生形變,不發生形變的物體是不存在的。

香港政府及民間力量,如青年組織、教育機構、社團及智庫等,應「線上線下」雙軌並行,推動粵港澳青年交流。除了傳統的交流團及面對面實地考察交流外,也應善用互聯網潮流,透過青年慣用的社交平台和網紅青年做宣傳,第一步先聚焦更多時政以外的生活議題,讓粵港澳青年先放下隔閡廣泛交友。有了朋友,再以朋輩影響,培育香港青年對內地的認識和對國家事務的正確理解。

「重力」:全面交流

「重力」是物體之間相互吸引的作用。

大灣區雖然具備很大發展潛力,但由於環境陌生,加上朋友親人不多,令很多香港青年缺乏北上的誘因。光是交流還不夠,還要全面深入了解,包括學業、就業、創業等,讓粵港澳年輕人「相互吸引」。

學業方面,要加深香港和粵澳教育機構合作,並為在內地求學的港生提供升學支援,例如提供升學名額給港生等;就業和創業方面,建立不同行業互聯互通互動資訊平台,解決內地港生就業困難,並為有意到內地創業的香港青年進行多元化配對,讓青年親身體會大灣區發展的速度和活力機遇。香港青年的融入,也為內地初創企業注入新的動能,讓粵港澳青年優勢互補。

「摩擦力」:深度交融

「摩擦力」是兩個物體在接觸面上產生的阻力。除了增加吸引力外,還要解決香港青年的困境和訴求。

粵港澳涉及「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大灣區制度史無前例,本身就存在「摩擦力」。要透過深度交融,匯聚人才,善用「摩擦力」並轉為「向心力」,拉向圓形軌跡的中心點。

香港沒有完整宏觀的青年政策和長遠藍圖規劃,要培養青年具備香港情懷、國家觀念、國際視野,特區政府不只是要為青年工作投入更多資源,還應考慮成立專門協調政策的部門,協調不同政策局涉及青年工作的政策措施,包括教育、民政、政制及內地事務等。

筆者曾撰文提出,香港要認清自身發展的條件限制,尋找具有前瞻性的發展模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到要有序發展「飛地經濟」,或許是香港突破發展瓶頸的新出口。近日有政界人士提出「桂山島」方案,借鑑澳門「橫琴模式」,希望中央撥地給香港建立新社區,由香港管轄並行使香港法律,其實就屬於類似「飛地」的模式。屆時還應增加醫療、教育、民生等配套,為到大灣區發展和生活的香港青年提供便利住所,促進灣區城市間的協同發展。

「向心力」是一個物理學名詞,更是領導管理學的戰略。要增加「圓心」的「向心力」,必須軟硬兼施,透過道義、教育、獎賞等,增加其「彈力」、「重力」、「摩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