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翔玲 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主席

以慶祝深圳特區成立四十周年為契機,中國吹響了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號角。在祝賀大會上,習近平主席更對深港合作提出了最新要求:「必須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基本方針,促進內地與香港、澳門融合發展、相互促進」,「積極作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40年前,港深首次攜手創造了一個震驚世界的經濟奇跡,成功的關鍵就在於明確各自定位、相互合作無間──香港提供資金、技術、管理和訂單;深圳擁有政策、土地、人力和幹勁。然後時移勢易,原來香港可以提供的,現在的深圳全部都有甚至更加先進充足,注定了未來港深合作的基礎、層次和重點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港深再次攜手必須有新思路和新視角。

港深合作須有新思路新視角

首先是要把深港合作、大灣區建設看作香港尋求新發展的機遇,需要付出而非一味索取。

近來香港似乎有一種輿論傾向,希望通過國家建設大灣區的歷史機遇,解決困擾本港的一些「頑疾」──從由國家填海再將桂山島免費租給香港解決住宅用地不足問題,到在大灣區多個城市建設「香港城」解決港人養老問題等,不一而足。這些建議的出發點也許不壞,但給人的感覺,香港參與大灣區建設,更多地似乎不是主動付出而是「攞着數」。

香港必須在參與中尋找機遇

回想當年一眾港商跨過羅湖橋,投身深圳開發開放,雖然面對各類風險亦不改初衷,他們中有人一戰成名,亦有人折戟沉沙。但最後的結果是香港全面深度參與了深圳的崛起,雖然有血有汗,但也在過程中發展了自己,使得香港經濟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迎來再次騰飛。新一輪港深合作以及參與大灣區建設亦是如此,香港必須擺正自己「積極參與者」的位置,在參與中尋找機遇、在拚搏中尋求發展、在挫折中爭取成功。

其次,新一輪港深合作必須與時俱進,緊貼國家發展新格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尋求共贏。

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新冠疫情加速了變局的演進。今年以來,中央多次提到要推動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一直以內地與世界之間「超級聯繫人」自詡的香港,在新一輪港深合作中,應當思考如何利用國際金融中心、完善法律法規、擁有大批專業人才等優勢,在雙循環中發揮獨特作用從而破繭重生。

以科創合作為例,香港擁有眾多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學,在基礎研究方面有優勢,而曾孕育了「騰訊」「華為」等的深圳,則在科研項目市場化方面經驗豐富,如果可以將兩者有機結合,或可形成港深「前研後產」的新格局,繼40年前的「前店後廠」後,再一次創造一個撼動世界的合作新模式。

港深「前研後產」合作前景廣闊

第三,新一輪港深合作必須由經濟合作推廣到教育、醫療、社會管理等的全方位合作。

經過40年的成功實踐,除了經濟,中央對深圳還賦予創新城市治理體系、踐行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等更高層次、更廣範圍的發展要求,這也決定了新一輪港深合作的範圍、路徑也必須全面拓寬。

香港在教育、醫療、社會管理等方面有一些先進經驗可供深圳借鑒;但同時,更可以通過港深全方面合作,為解決本港國民教育不足、年輕人就業困難、公共醫療資源不足等問題尋求新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