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星期五見報

輔導心理學家黃家盈小姐上次分享了何謂生涯規劃,原來規劃人生並非一成不變,而且要彈性處理。

「研究生涯規劃的前輩金樹人老師將學者Swain於1984為大學生設計的生涯規劃模式翻譯成「生涯金三角」,讓處於不同成長階段的人按照金三角的元素,整合自己與環境資料,作出合適的生涯決定。」

「金三角以個人的生涯目標為中心,繼而檢視『個人』、『個人與環境的關係』和『教育 / 職業資料』三個重要元素。所謂『個人』元素,是指個人價值觀、技能和興趣等;而『個人與環境的關係』是指可能會影響目標的個人經濟和家庭環境因素;最後『教育 / 職業資料』是指外界與目標有關的資訊。按這三個元素去思考,便可以找出合適自己的規劃方向。」

這聽起來有點抽象,有例子可以說明嗎?

「舉個例,你現在希望尋找合適自己的工作,就先從頂端的『個人』元素入手。首先列舉自己感興趣的範疇和擅長的方面,例如『我很喜歡與人相處』或『我擅長處理數據』等。然後,想一想什麼對自己來說是重要和需要的,例如『我希望有穩定收入』或『我認為工作和休息需要平衡』等。這些個人價值觀是將來選擇工作時的考量點,必須逐一按重要性排序。

審視個人興趣和價值觀後,就可以從『教育 / 職業資料』着手。現在要了解相關行業資訊實在很容易,只要上網就可以搜集包括行業要求、收入、發展等資料。有了兩個元素的內容,已經可以列出很多擇業選項。有些選項儘管能夠符合個人能力、興趣、價值觀及需要,但不要忘記還要考慮『個人與環境的關係』元素。這個關係到家人對你的期望以及社會的情況。例如你喜歡從事幫助弱勢社群的工作,除了從政外,還可以做社工、社會企業、輔導相關的工作。若然你的家人希望你讀商科,也可以畢業後在大機構內的企業社會責任部門工作。只要是符合自己的目標,選擇會有很多呢。」

黃小姐再次提醒,當有新資訊或選項出現,可以重新再作規劃,不要墨守成規。

被訪者介紹︰黃小姐畢業於香港樹仁大學社會科學碩士(輔導心理學),現於香港樹仁大學輔導暨研究中心擔任輔導心理學家。她致力推廣生涯規劃理念,為學校及社福機構的教職員和輔導員提供受認可的專業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