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喜歡老房子,住過老房子,還有些劇本構思來自老房子。近日紀念張愛玲,又使我想起老房子。

上海不像北京,為了有首都的氣派不惜大拆大卸,上海保留了許多老房子。每到上海只要有空,就會走去街頭巷尾找一找,真找到不少,從中感受到不一般的味道。

上海很像香港,住宅是分貧富、分行當的,大富大貴的故宅去過幾間,太大,反缺乏人氣,更喜歡名人的香居小舍。

留學英國的淑女小陳是上海人,像我一樣有這種嗜好,有懂路的老上海帶路,找起來方便多了。張愛玲住在常德路195號,常德公寓從建築風格就看得出年代的久遠,外表有些灰暗,彷彿沾染了世紀的灰塵,大樓旁的一間咖啡店,倒是生氣勃勃。樓的大門是反鎖的,裏面的樓道漆成鮮艷的綠色,不知道是什麼人出的主意,要是張愛玲看見,會以為這是拍戲的「布景」。

我們進不去,「張粉」們也進不去,於是旁邊的一間咖啡店就代替了張宅,日日都滿座,聽說有人一等就是一天,等一個「張宅」大門開的千金一刻。常德公寓後面是一間酒店,為什麼酒店不把常德公寓買下來,開一間「張愛玲酒店」,日日爆滿。

沿着新閘路一路行過,不見白蘭花,風中卻有一股淡淡的白蘭花香味,可能是想像。來到沁園村9號。9號是阮玲玉曾經居住過的舊居。暗紅色的牆面、油漆斑駁的門窗,小陳說,房子外表的顏色、格局、結構都是90年前的老樣子,90年前,一幢幢三層小洋房是新式里弄中西結合的新款。為了讓我看到實景,小陳大膽地敲了9號的門,門裏傳來一個女人的聲音。

這些年,不知多少不速之客,自稱建築專家,考察領導,拍戲導演,各地市民,9號的主人不知多煩。一位年近60歲的女人開了門,小陳馬上說起上海話,房主看我們還算斯文,又和市委有關係,竟然打開了門。

一下子回到那個昏黃的年月。進門是一段走道,左邊是廳房,房裏很潔淨,圓桌上鋪着枱布,有一紮花,雖然是假的。小樓有三層,書上曾說一樓是客廳,二樓主人臥房是阮玲玉最後流連的地方,三樓住着阮媽媽。樓梯不見了。女主人說,二樓和三樓分別住着另外兩家人,已經不走一個門。她拿出些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畫報,指給我們看阮玲玉照過像的陽台,就在眼前。

如果在香港,這種房子不一定會有人住的,如果在外國,這裏會是可參觀的博物館。這裏是上海,名人居所太多,修也修不過來,統一掛個牌子,寫上某某故居,以示沒有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