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郭若溪 深圳報道)「以前深圳人看病總愛跑北上廣,現在在家門口就能看上名醫,看病越來越方便了。」近年來,深圳深入推動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分級診療、現代醫院管理、全民醫保、藥品供應保障、醫療衞生行業綜合監管5項基本醫療衞生制度,實現從「病有所醫」到「病有良醫」的改變,打造健康中國「深圳樣板」。通過一系列改革,深圳主要健康指標持續穩定在發達國家和地區水平,傳染病發病率從1979年的1521.5/10萬下降到2019年的396.21/10萬;2019年居民人均期望壽命達到81.45歲,十年間提高近4歲。

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專家在做手術。

「國家隊」落地深圳 全市醫療資源顯著增加

家住南山的胡小姐常年陪伴患有冠心病的父親求診就醫,随着父親年紀越來越大,每次離深就診的路途奔波都會讓老人家特別疲憊。「自從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深圳醫院落地深圳後,我們在深圳就能看上從北京來的醫生,手術也可以在家門口做,完全不用再跑廣州了。」

深圳在不斷提供醫療資源供給的同時,積極引入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中國醫科院阜外醫院深圳醫院更是腫瘤和心血管疾病治療等「國家隊」,在「補短板」的同時,打造衞生健康事業「新高地」。數據顯示,實施醫改後的十年間,深圳醫療資源配置實現了翻一番:醫療衞生機構數由1827家增加至4437家,增長了1.4倍;床位數由2.28萬張增加至5.65萬張,增長了1.5倍;衞生工作人員數由6.77萬人增加至12.43萬人,增長了0.84倍。

深圳持續加大社康中心便民服務建設。(香港文匯網記者郭若溪 攝)

打造「頂天立地」格局 成立15個重大疾病防治中心

家住福田的70歲陳大爺,早前在家中突感心臟不適,老伴立刻給竹園社康中心護士打電話問診,醫護人員診斷後,為他開通了綠色就醫及轉診通道。「我的心臟安裝了起搏器,因拔牙導致心衰,好在有社康醫生及時幫我聯繫入院治療。」陳大爺告訴記者,社康中心的家庭病床服務解決了看病、住院、拿葯等問題,隨時可以諮詢簽約的社康醫生,他們感到很安心。

為解決「看病難」、居民疾病預防意識不強等問題,深圳創新性地規劃建設以「區域醫療中心+基層醫療集團」為主體的優質高效整合型醫療衞生服務體系,促進市屬醫院與區屬醫院分工協作。由市屬公立醫院牽頭建區域醫療中心,「主打」急危重症和疑難複雜疾病診療;區屬公立醫院建基層醫療集團,處理常見病、多發病。目前,深圳已實現每個區至少有一家區域醫療中心和基層醫療集團,基本實現每個社區有一家社區健康服務中心。患者的常見病、多發病基本都能夠在區屬醫院「就地解決」。

深圳還加大政府投入解決「看病貴」。深圳通過實施藥品集團採購、「4+7」 藥品集採等方式,大幅度降低藥品和耗材費用,減少市民用藥負擔,其中,「4+7」 藥品集採25種藥品平均降價52%,如抗癌藥物培美曲塞,在藥品集採後,價格降低七成;治療乙肝藥物恩替卡韋,一片價格下降了98%,以一位乙肝患者一年使用365片計算,一年能節約8913.3元。

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專家坐診。

打造健康中國「深圳樣板」 2030年人均預期壽命達83.73歲

站在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的新起點上,深圳將繼續發力,奮力打造健康中國「深圳樣板」。根據《關於打造健康中國「深圳樣板」的實施意見》,到2030年深圳人均預期壽命達83.73歲,較2019年的人均預期壽命81.45歲再提升2歲;嬰兒死亡率不高於2‰,孕產婦死亡率不高於5/10萬,繼續保持國際領先水平;個人衞生支出占衞生總費用的比重不高於15%,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健康生活、健康環境、健康管理、健康產業等指標達到全國一流水平。

與此同時,通過深化與國家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以及境內外一流機構合作共建高水平醫院、醫學院、醫學科研機構,未來深圳將推動更多醫學優質資源集聚,在腫瘤、心血管等領域建設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專科疾病防治中心,在兒科、神經外科、口腔、眼科等領域建設輻射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醫療中心或醫學中心。加快中山大學·深圳、南方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等高校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建設。

在「建高地」的同時,深圳也持續「強基層」。未來,全市將建成11家綜合類區域醫療中心、12家專科專病醫療中心和20家基層醫療集團,實施社康機構、全科醫生倍增計劃,加強社康機構業務用房保障,到2025年、2030年,全市每萬名常住人口擁有全科醫生逐步提高到5名、6名以上。

深圳持續打造健康中國「深圳樣本」。(香港文匯網記者郭若溪 攝)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