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假若有人可在大小事情發生之前把結果「鐵口直斷」,這人可能是傳說中的神仙托世。如擁有此特異功能的人是個「堪輿家」(相士/術士),人們會叫他「生神仙/活神仙」。就算是「戰績彪炳」的這類人,可能是懼怕觸犯神明或為自己「閂後門」——免得在不靈驗後遭非議,一般不敢自認「生神仙」,頂多自命「半仙」。

如果你問一些曾經或準備去光顧「堪輿家」的人為何有此行動,普遍的答案是欲「趨運」——趨向好運或「趨吉避凶」——趨向吉利,避開凶險。然而筆者竟發現5位本土出名「堪輿家」中有4位在其發表的文章中把上述二詞誤作「催運」、「催吉避凶」(「催」指催促)。連打正旗號「兜客」(招徠)的口號也可寫錯,不禁讓人懷疑其學養甚至所具專門知識的水平了。

如有條水源被發現,人們就懂得依靠它過活。廣東人會說成「食住嗰條水」,「上」指發展,所以「食住上」指趁勢而行,多用於貶義。遇上蛇,人們會勸說勿用棍打,是因為蛇會盤繞着棍,然後順棍而上噬咬襲擊者。為此,「打蛇隨棍上」不就是也有「食住上」的意味嗎?

對「通勝」(通書)所載的《地母經》中四句:

桑葉雖後賤,蠶娘情不悅;

見蠶不見絲,徒勞用心切。

有位近年冒起的「堪輿家」於今年2月下旬在接受某報訪問時有以下的詮釋(經筆者整理):

經中提及桑葉和蠶,故應與衣物有關。如將之套用在新冠肺炎的疫情上,可指口罩或保護衣等醫療物資。再者,經中說的是桑葉質素差,有蠶都沒有絲,暗示物料不足或成品質素令人有所不滿。

且先不討論他從經中引申出的寓意,筆者認為上述詮釋頗為牽強粗疏;有見及此,一時技癢:

到後來桑葉的價格雖然低賤(桑葉先缺後不缺),蠶農還是不高興(供應多卻葉質差);眼看蠶成長後卻不吐絲,精力就此白費,心中自是急迫。

古時養蠶是人民的主要產業,桑葉的供應以及其質素的預測給蠶農有一定的參考。如把古時的農業景象代入現代環境中,且作無限引申,應說不過去。更何況當其時正值疫情爆發之初,各地對醫療物資的需求殷切,導致相關物料供應不足;用不着引用《地母經》的隱喻,相信人們都知道成品質素未達標是意料中事。

訪問中,他還指出大多「庚子年」間的禍患都不會延續太久,雖有問題但應有解決方法,所以他個人相信「冬疫夏治」——冬天爆發的疫症到了夏天可因溫度不合適而自然消散。

就他這番言論和預測,筆者分析如後:他沒對歷來「庚子年」間的禍患不會延續太久提供考證。解決禍患的方法當然有,因疫苗早晚會出現。所謂「冬疫夏治」只是「執人口水尾」(拾人牙慧)——基於一般人對2003年「沙士」(SARS)疫情表面現象的理解——「沙士」就是在當年7月由「世衞」宣布疫情結束的,且該病毒隨後也沒再出現。就此,「世衞」於3月初指出目前並無證據顯示疫情會在夏天主動消失。

到了9月底,他在一個玄學節目中再度對疫情作出推算——起碼到明年6月才有曙光。記性好一點的應察覺到這不是「自打嘴巴」嗎?他所指的應是全球疫情,可就目前多國疫情反彈以及考慮到疫苗研發的速度、成效和普及性,到時「見到曙光」的希望想必又一次落空了!

以上言論和預測讓人們看到為傳媒所吹捧、為人所信賴的「堪輿家」、「半仙/生神仙」所用的手法不外乎「食住上/打蛇隨棍上」,正是:

信定唔信,講得通至好信!

以下總結了筆者對「半仙/生神仙」的看法:

半仙慣常食住上,信口開河沒斗量;

至醒打蛇隨棍上,無怪趨運幾理想。

x  x  x

多得傳媒來吹捧,名成利就坐開篷;

盲目聽佢發噏風,趨吉避凶多落空。

x  x  x

世上哪有生神仙,無奈多人陪佢癲;

吹到戰績幾彪炳,信一成雙目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