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山東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章丘龍山基地的採訪是從生吃鮮玉米開始的。山東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員丁照華掰了兩穗鮮玉米,他請香港文匯報記者嚐一嚐。記者帶着疑惑咬了一口,甜,嫩,舌尖的味蕾瀰漫着玉米的清香。
據丁照華介紹,這是該所鮮食玉米創新團隊的育種成果,集中展示了甜玉米、糯玉米、甜糯玉米等30多個鮮食玉米品種。鮮食玉米非常受歡迎,未來也將是一個重要的發展產業,它將滿足人們提高膳食結構的需求。
創出新品種 50類將上市
該基地佔地面積超過400畝,主要做玉米育種和新品種的展示,以及核心栽培技術的創新。丁照華說,整個試驗基地種植了萬份育種材料、萬餘份雜交組合、幾十個新品種,集成了多項栽培技術和生產模式,這些成果來源於玉米所承擔的國家和山東省下達的幾十項科研項目,這就是支撐農業生產的原動力。
「即將進入市場大面積推廣和苗頭雜交種就有50個左右,都會比當前的品種增產3%至5%以上。」丁照華說,增產是審定新品種時的重要指標。科技支撐農業靠新品種和新技術,在他看來,只有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真正融合在一起,才能夠帶來糧食的增產、增收、增效,既給農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直接保障了國家的糧食安全。
晚收可增產 一天增10斤
「大田玉米不要見到苞葉黃就要收,可以推遲一周再收。晚收一天,每畝就能增收10斤左右。」丁照華說,他們也在倡導農民早種晚收實現增產,晚收一周就能多收六七十斤糧食。
丁照華說,為保證玉米單產的穩定提高,玉米所幾十年堅持玉米育種創新和技術研發,以新品種新技術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但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他認為應該保持清醒頭腦,不能盲目樂觀,希望國家能夠繼續加大科研投入,實施藏糧於技;同時保障種糧積極性,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只有這樣,國家糧食安全才有根本保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