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分享一道關於代數的問題,大概就是兩三個未知數之間,有些算式上的關係,然後就有些不明顯的結論。類似題目的難度差異可以很大,有時恒等變形要用得巧妙,一般來說,事前也不太容易預見到之後的變化。

問 題:

設a、b和c都不為零,a + b + c = 2,[1][a]  + [1][b]  + [1][c]  = [1][2] ,證明:a、b和c中至少有一個等於2。

答 案:

若果想知道其中一個會不會是2,可以考慮(a - 2)(b - 2)(c - 2)是不是0。先整理[1][a]  + [1][b]  + [1][c]  = [1][2] 可得abc = 2(ab + bc + ca)。

因此(a - 2)(b - 2)(c - 2) = abc - 2(ab + bc + ca) + 4(a + b + c) - 8 = 0 + 4 × 2 - 8 = 0。

故此命題成立。

解題的關鍵是考慮到(a - 2)(b - 2)(c - 2)是不是0這回事。這個不是在題目裏的算式之一,而是由「a、b和c中至少有一個等於2」的條件得來。想得通這個,把算式整理一下就有答案了。這個看來夠直接,只是筆者也看過其他解法,像是因式分解的技巧,就會相當複雜。

剛剛談到由題目的條件,一下子跳躍到(a - 2)(b - 2)(c - 2)數值的討論,這種跳躍不算奇特,只要經驗夠多,要預知也不難。不過奧數或者是較難的數學裏,一些推論的步驟,跳躍和繞彎都可以很奇特,一開始時不會習慣。因為愈是接近一些已發展多年的數學,推論過程累積得愈多前人的經驗,在初學者來說,就不易明白為什麼要那樣做,或者為什麼一開始會那樣想。

於是,讀數學書時久不久就會問到,為什麼突然彈出這一步,而又沒先兆又沒解釋,看來就令人很疑惑。這可能是因為探索過程早就刪去了,只餘下一些重點,太精簡就令人感到不太自然。

以平常溝通來說,一般都是愈淺白愈好,前文後理的結構不會太複雜精細,有時看了前一句,多少也預想到之後會談什麽類型的事情,這樣理解起來就比較容易。數學書裏的題解或證明就不是這樣,多數都是當中有一步,是按平常的思路是想不出來的,所以才成為一道難題或者是一條定理,在證明過程中多少會有些難點不易想通,才需要一些比較聰明的人來發現,成為一條定理。明白了這些,就知道學數學的過程中,有許多驚奇與疑惑情況才是正常的。

有時學生來學奧數,由於本身基礎相當好,平日看着尋常的變化都是在預料之中,只要遇着自己意料之外的想法,思考方向跟自己想法大有分別的時候,疑惑的感覺就很強,多少還有點挫敗感。

這些在處理代數和數論的問題時會比較明顯,因為代數問題許多時只是一些算式,或許問題有點新意,但學生還是挺熟悉的,只是做起來拼來拼去也找不到答案,看着題解又不明白為什麼那樣變化。數論的問題比較有趣,因為談起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之類的,好像小學都學過,但解來解去還是解不通。

明白到數學書跟平常消閒文章的分別,就知道需要調整一下心態去讀,比如預期多少有些難點不太易明,要些日子思索,那樣遇着看不懂的題目時,也少些困擾。 ■張志基

簡介:奧校於1995年成立,為香港首間提供奧數培訓之註冊慈善機構(編號:91/4924),每年均舉辦「香港小學數學奧林匹克比賽」,旨在發掘在數學方面有潛質的學生。學員有機會選拔成為香港代表隊,獲免費培訓並參加海內外重要大賽。詳情可瀏覽:www.hkmos.org。

■香港數學奧林匹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