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重林策劃的「看見茶文化」茶書展。

「柔軟的茶葉擁有影響國家興衰的神奇力量,1840年的鴉片戰爭其實是茶葉戰爭。」當雲南青年學者周重林在代表作《茶葉戰爭》中提出如此大膽結論時,無異於炸開了窺探茶葉文明史的一個裂口。而今,這本書已經印刷了20多次,在兩岸三地暢銷8年,銷量超過40萬冊;其創辦的「茶業復興」自媒體團隊6年間相繼出版了17本茶文化專著,他每年50萬字的出版暢銷文字,流淌在布滿老繭的腳板下,也是寒夜燈下苦讀中思考而就的,「要從茶的符號中解讀中國的精氣神,講好中國茶故事」。■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和向紅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茶葉戰爭》雖被稱為當下「最牛」的茶書,業界也笑稱如果哪個茶店開業沒有擺放一本《茶葉戰爭》就感覺沒有文化。86歲的香港茶學者陳文懷以「重筆書寫茶文化,林蔭潤澤茗園地」來鼓勵這位「當下卓越的茶文化研究與傳播者」周重林。雖然周重林參與調研的茶文章進入了今年的高考試題,他的合作研究者不乏高級職稱者,但他今天仍是體制外的自由職業者,靠筆桿子養活自己和一個團隊。他的口才與文采甚佳,各大場合着一身傳統長衫侃侃而談,喜歡被別人稱為才子,自己也時常自稱「雲南四大才子之九」。他喜歡開門見山表達帶有思考的觀點,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是在貓貓書店——一個以專賣他自己專著和全國茶書為主的書店裏,沉浸其中,滿滿的儀式感。

講好中國的茶故事

周重林2014年創辦「茶業復興」時,對這個新生的機構寄予了狂妄的使命:「整理有史以來的茶文化以及向後世呈現當下的茶文化,重塑茶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承前啟後,文化再造,其心也勃!今天,《茶葉戰爭》、《茶葉江山》、《茶葉秘密》、《茶葉邊疆》、《茶葉復興》、《民國茶範》等復興書系的出版以及數十次在全國各地茶博會的演講,500多場線下分享活動,與400多家茶空間建立的合作關係,似乎為這個「狂妄」作了註腳,八十後的年輕人目標遠大但也腳踏實地,的確拓展了一番新天地。

香港銅鑼灣的誠品書店裏,周重林的著作擺放位置非常醒目。《民國茶範:與大師喝茶的日子》是內地版名,台北聯經版的名字卻是《民國茶範:張愛玲、胡適、魯迅、梁實秋、巴金……與他們喝茶的小日子》。內地流行「大師」,台灣風靡「小日子」,茶裏乾坤,可大可小,實在有意思。店員說,《茶葉戰爭》遠流版賣斷貨了。

周重林敬仰陸羽,把他稱為茶文化最大IP,以解讀《茶經》為最大樂趣。他喜歡徐霞客,「讓雙腳與土地相連,低到茶根,低到土壤裏」。自己也像霞客一樣一步一步多次走遍了瀾滄江流域的茶區,丈量過中國大地的雲霧山水,訪問了兩岸三地的茶學者,拜訪過高樓小巷裏的隱世茶德。每次回到賓館,他都要詳細記下當天的談話要點和所見所聞,「這樣後人可以少點奔波」。他的睡眠極少,每天清晨早早起來讀書,用手機做讀書筆記。在家裏,他使用兩台電腦,一台看PDF版古書,一台句讀標點,整理古籍。有次朋友來訪,見他如此揮汗如雨,驚呼「手機時代還有這種拚命的人」。

開放平台分享茶文化

周重林1980年出生於雲南曲靖市師宗縣,少年早慧,就讀於雲南大學時開始切入導師課題,涉獵茶馬古道的研究,出任過《普洱》雜誌主編,之後成為茶馬古道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承擔了國家專項課題,積累了豐厚的田野調查和古籍資料。結題後於2014年致力於「茶業復興」自媒體的運營,寫書出書收書,有了5,000餘冊的茶書後今年8月又舉辦了常設展「看見茶文化」,規模全國最大。「這個平台面向有志於茶文化的學子開放,資料共享,成果共創,平台共建,把茶馬古道的研究接續接力。」周重林深感茶文化研究目前最缺基礎研究。前輩口號極多,往往都是喊過便等同於研究過,沒有提供方法,也沒有材料以及人才。好比都在講傣家竹樓好看,卻不倡導如何種竹子、如何蓋樓,只有一幅水墨丹青。「早上忽然有野心,出一套真正的茶學經典文庫。畢竟又會寫又了解茶還出版的,人不多呀!」在他的著作《茶道方法論》封底上,他寫了一句:「要麼成為陸羽,要麼培養陸羽」。

夜深了,貓貓書店的燈光微黃欲醺。周重林淡淡地說:「現在,很少有人說喝茶就只是喝茶,喝茶其實是一個接口,是認知的一個接口。文化就是傳承下來的倫理習慣,文化就是明明可以有選擇的時候,我們卻忠於某一個習慣。譬如,喝茶。」

普洱茶是新文化運動

「茶馬古道、越陳越香、百年古樹」是周重林對雲南茶文化和茶產業研究的濃縮,他的多本著作均貫穿了這一思考。

茶馬古道首提於1990年,是指以茶為傳播、貿易和消費主體,以馬幫為主要運輸手段而形成的文化、經濟走廊。20多年以來,茶馬古道從學術概念變成文化遺產,並成為國家「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完成了雲南茶歷史與文化背書,讓普洱茶有了可以與徽派文化、江南文化相較高下的大文化背景並把茶文化帶入更為古老的歷史語境之中,完成了對普洱茶發展至關重要的新文化運動。

過去千年,談的是綠茶,過去上百年談的是紅茶,過去幾十年,談的是六大茶類。有普洱的地位嗎?沒有。「越陳越香」則把普洱茶從綠茶與紅茶的語境中解放出來,賦予茶金融與新藝術屬性,完成新產品符號。

千百年的古樹則把雲南大葉種茶帶進新物種行列,為社會、為產業帶來新品類、新知識,完成最為重要的消費升級。雲南沒有百年老茶,但有百年千年古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