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提到,荷蘭東印度公司這隻商業巨獸,集政治、軍事和企業三大元素於一身,公司擁有軍隊,可以佔領城市,並且進行轉運貿易。他們在1624年佔領台南,修築熱蘭遮城,並以此作為東亞貿易的根據點。可是,他們的首選其實不是台灣,而是港人熟悉的澳門。當時衝突的雙方是歐洲的兩大海上霸權:葡萄牙和荷蘭,而此事的起源,就要從葡萄牙租借澳門開始講起。

《廣東通志》記載:「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夷舶趨濠者,託言舟觸風濤縫裂,水濕貢物,願借地曝曬。海道汪柏徇賄許之。」此記載證明,葡萄牙人向明朝政府聲稱商船遇到風暴,要求借澳門晾曬貨物,並且加以賄賂地方官員,得以登岸及定居。葡萄牙後來與明政府訂立契約,以年租500両的代價租借澳門,但不能單方面建造軍事設施或派軍駐守,如有需要就要先徵得明朝政府同意。

161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佔領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以此作為遠東地區的總部。為了確立荷蘭在亞洲的商業地位,東印度公司自然也想在中國沿海建立據點。此時,葡萄牙人已利用澳門牟取巨利,市場發展成熟,但當地卻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軍事防禦設施,於是荷蘭希望憑藉其強大的海上力量攻取澳門,成為這座繁華商埠的新主人。

1622年,東印度公司的內部文件顯示:「若攻擊澳門的計劃不可行或不能成功,則按我們的建議在澳門或漳州附近尋找地方築堡駐守,依我所見,澎湖或台灣將適用於此目的。」換言之,攻打澳門是早有預謀的計劃,而澳門亦是荷蘭人在遠東地區的首選,台灣和澎湖均是次選。最終於同年6月22日,在艦長雷約兹(Reyersz)率領下,東印度公司的遠征艦隊進攻澳門。

據史學家的研究,荷蘭一共派出17艘戰艦,士兵2,000人,相對地葡萄牙士兵只有150名。看似實力懸殊,但葡萄牙軍抵抗至6月24日,一名耶穌會神父在當時仍是簡陋營房的大炮台上發炮,炮彈擊中荷軍軍火桶,火勢令荷軍大亂,葡萄牙守兵乘機反攻,最終把荷軍擊退。荷蘭軍隊被擊敗後,東印度公司只能按照原先計劃,將亞洲據點由澳門轉向台灣,最終在1624年在台南落腳,設立他們的貿易據點。

這場戰爭看似微不足道,但意義卻十分深遠。首先,荷蘭人因而將眼光轉向台灣,台灣亦因此被佔領,開始歷時38年的荷屬時期。

其次,葡萄牙人因不能擅自建造軍事設施而遭到荷蘭人的攻擊,此後葡萄牙人便以此為藉口,不顧明朝反對,在澳門建立起完整的防禦系統。有興趣的讀者經過澳門,可以遊覽得勝花園,有一大理石碑命名為《戰勝荷蘭紀念碑》,正是葡人紀念此戰而立。

■布安東(歷史系博士,興趣遊走於中西歷史文化及古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