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絲

社交平台上有名人晒自己的晚餐:一條很小的煎魚、一碟炒青菜、一碗白米飯。結果招來很多人的嘲笑,認為一個名人,沒有飯局,沒人宴請也就罷了,沒機會出去吃飯,在家也得多弄幾個菜犒勞自己才夠意思嘛,吃得這麼簡單,多沒面子……我愕然發現,原來有這麼多人把在家吃飯視為一件丟臉的事,沒有好酒好菜進行補償,簡直就虧大了。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不少人也習慣了以物質為尺度,去衡量探索生活的意義,認為到了吃飯時間就往家裏跑,是沒出息、混得不好的體現,是間接承認自己的交際圈子狹窄、經濟能力低下、社會地位不夠。因為朋友少,在飯局上露面的機會就少;囊中羞澀,經濟上就無餘力宴請他人;沒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在朋友、同事當中沒有足夠的認同度,即使宴請他人,也未必能請得到,更不會受人邀請。所以,每天在家吃飯的人,都是些「沒搞頭」的社會底層。

受這種奇怪邏輯的影響,以及虛榮心的作祟,不少人把能在外面吃飯,視為一種可在人前炫耀的資本。實際上,拋卻在外面吃飯的熱鬧和虛榮、背後的辛酸和折騰,只有當事人才清楚。清末,名士汪康年在上海辦《時務報》,他是進士出身,又曾任張之洞的幕僚,交遊廣闊,為了報紙的銷量和廣告事務,每天須在外面與人吃飯應酬。某天他在路上遇到好友陸介卿,想拉住他說幾句話,汪康年苦笑說,今晚太忙,要趕赴14個地方吃飯,匆匆拱手道別而去。第二天問起,才知道其中7個飯局是趕去道謝主人的邀請,不吃飯就告辭的。4個飯局只略坐片刻,只有2個地方才真正坐下來吃飯。由於須不停趕場,餓的時候沒法吃,吃的時候又容易過食傷身,表面看似風光,實為疲於奔命的苦差,只是不為外人所知而已。

現實中我也不止一次聽人抱怨因為工作關係,每天須在外面吃飯應酬,回到家總是醉醺醺的,根本沒有個人生活時間和空間。但是,上司和下屬又在盯着你的業績,不參加應酬又不行,每次接到電話要在外面吃飯,就感覺頭大,壓力倍增。我曾聽人說,他每次出去應酬,都讓妻子事先煮好一鍋白米粥,喝完酒回家用豆腐乳就粥,覺得是天底下最美味的食物。

人們常說平平淡淡才是真,我理解平淡的「淡」字拆開來,就是懂得用理性之水,滅掉心頭的兩把虛火。居家的日常飯食,能讓人建立起生活的準則,形成具備指導性的家庭觀,而在這一核心問題上,外面的奢華飲食是毫無幫助的。所以說,在家吃飯,與面子、出息無關,有可能是一個人自尊自愛,對酒桌上的周旋酬酢感到厭倦。也有可能是對浮華世相心生不屑,想要享受一個人獨處時恬靜淡泊的心境。當一個人具有了一定的人生經歷,就會知道,最好吃、能吃一輩子不厭煩的還是家常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