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雲南元陽縣:今秋紅米每畝增產約80公斤
9月中旬,雲南哈尼梯田種植的紅米已陸續開鐮收割,層層疊疊的梯田和村莊裏,處處是緊張忙碌的身影:或收割、或打穀、或在房屋露台晾曬稻穀、或人背馬馱,將收穫的稻穀送回高山林間的村莊,一派緊張繁忙的秋收景象。驅車進入哈尼梯田核心區,遠眺遍野金黃,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梯田紅米有機合作社理事長葉茂林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今年的梯田紅米每畝增產40公斤左右。」不過他的估計稍有保守。據元陽縣農業部門對1,100畝梯田紅米示範基地的實地測產數據顯示,今秋平均畝產達到442公斤,比去年的358公斤增產23.5%。■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樹勇、譚旻煦 雲南元陽報道 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樹勇
循着山野中傳來的陣陣打穀聲,攀着層層梯田拾級而上,牛角寨鎮果期村村民馬興明正在田間進行水稻手工脫粒。他表示,一抱起稻穗就知道,今年收成好於往年。
「今年增產得益於育苗周期延長了10天。」葉茂林說,多年栽種摸索得來的經驗,讓他們今年早早將種籽發放到農戶手中,組織農戶育苗的周期從40天延長到50天。「移栽到大田中的秧苗更壯實、更剛勁,長勢更好。」
企業提供良種 全程跟蹤指導
葉茂林同時還是元陽縣糧食購銷公司派駐牛角寨鎮的員工,該公司已在元陽縣多個鄉鎮發展梯田紅米種植,優選紅陽3號等優質紅米種籽,免費發放種植戶,並全程跟蹤進行技術指導,收割後以高於市場價收購稻穀,加工後銷售,深受國內市場歡迎。
時近中午,果期村委會總支書記馬有明準備了一桌豐盛的午餐,食材基本都是「梯田出品」:除了梯田所產的紅米飯、紅米酒外,油炸的稻花魚、清燉的鴨子、蒸熟的鹹鴨蛋是與梯田紅米共生的產品;而哈尼豆豉、油炸小黃豆,則來自田埂上栽種的小黃豆。
產值升至8000元 今秋有望破萬
在梯田傳統耕作模式中,哈尼群眾已有在梯田裏放養魚、鴨的習慣,但管理粗放、不成規模,魚、鴨及蛋僅供自家食用。元陽縣引進龍頭企業引導農戶種植優質紅米,分節令放養魚、鴨,並在田埂種植黃豆,以保底價收購紅米、商品魚和鴨蛋,令梯田綜合產值由單一水稻種植的千元(人民幣,下同)出頭,提升至8,000元以上,今秋更可望突破萬元。
「稻魚鴨種養模式,也是哈尼先民的智慧體現。」馬有明解讀說,梯田種植不僅不便使用大型農業機械,也不能使用化肥、農藥。魚與鴨的排洩物,成為人工追施農家肥的補充,並隨魚和鴨的游動均勻分布;田間的雜草與害蟲是魚、鴨的食物,魚和鴨養在田間既除蟲除草又能獲得充足營養;而魚、鴨在稻田內游動,也會對水稻莖根部產生一定的刺激作用,還可以翻動底泥促進水稻生長,有利根系分蘗。稻魚鴨相生而不相剋,形成一套完整的立體耕作系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