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文藝憶師友》

作者:夏志清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穿梭在此書十九萬字的章章節節中,透過先生筆酣墨飽的描述,我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夏志清是一位了不起的中國文化傳播人。表現有三。第一,撰寫了兩部研究中國文學的專著;第二,培養了一批研究中國文學的海外人才;第三,點撥了不少研究中國文學的海外學者。

夏先生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英文系。1946年隨其兄夏濟安北上,在北京大學擔任助教,兩年之後即1948年,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北大文科留美獎學金赴美深造。1951年獲耶魯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耶魯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匹茲堡州立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夏先生雖然出身英文專業,卻身在曹營心在漢,一門心思全在中國文學上。任教期間,先後以英文寫出《中國現代小說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和《中國古典小說》(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A Critical Introduction)。前者由耶魯大學出版社於1961年推出,後者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於1968年梓行。

書甫問世,頓成洛陽紙貴。兩部巨製散發着與眾不同的芬芳,使人耳目一新。夏先生因此聲名大振,一夜間便成了西方漢學界中國文學領域的重鎮人物。《中國現代小說史》不僅論及了傳統作家魯郭茅巴老舍冰心,而且還張揚了張愛玲、張天翼、錢鍾書和沈從文等突起的異軍。《中國古典小說》則涉及到《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儒林外史》和《紅樓夢》六大小說,將中國白話小說五百年發展的歷史軌跡探索得一清二楚。

夏先生所帶研究生中,碩士「人數記不清」,博士則為十四人。其中美國八人,日本二人,英國一人,中國三人。十四名博士的研究方向無一不與中國文學密切相關。其中,有涉及古代小說的晉代《搜神記》和志怪小說,《太平廣記》中唐代故事,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有涉及古代詩人作家的北宋詩人梅堯臣,明末清初戲劇家李漁;有涉及古代詩歌的玉台新詠詩歌集,清代女子評彈創作;有涉及古代人物的唐代名妃楊玉環,民間傳說人物白素貞;有涉及古代某種文學現象的魏晉清談、馮夢龍改編湯顯祖戲曲。現代文學中則有抗戰時期京滬文學以及林語堂評傳。對於這些博士的研究論文,夏先生都得「從初稿看起,少說要審閱三遍。碰到中文英譯的片斷,還得逐字校閱,是相當吃力的」。每逢博士們的論文經「連改三遍」,變得「清通可讀」時,夏先生總是快樂得「像Higgins教授在《窈窕淑女》裏發覺Eliza已會講標準英語時一般無二」。

夏先生點撥的學者不勝枚舉,其中便有劉紹銘、白先勇、李歐梵、王德威。這四位台大外文系的高材生都曾直接或間接師從夏濟安,因此對師叔夏志清亦往往程門立雪。夏先生總是春風滿面,誨人不倦。比如,他曾花過「好幾個晚上修改白先勇的《謫仙記》英文本」。夏先生為什麼改得這麼認真?因為這是一篇描寫海外華人鄉愁意識的短篇小說,體現了作者對中國文化的深深依戀。還有一位金介甫(Jeffrey Kinkley),曾「把厚厚的一本沈從文論文寄給」夏先生。先生讀後,無疑對金博士指點了不少迷津。後來金介甫歷練成著名的漢學家,其「軍功章」中自然少不了夏先生的一抔汗水。

夏志清的碩、博弟子以及他指點過的學者全都踵武其後,成為了異國他鄉傳播中國文化的一批重要推手。比如博士肯尼斯(Kenneth)畢業後撰有《一二知音》(A Song for One or Two: Music and the Concept of Art in Early China)「探討古代中國之音樂和藝術概念,非常難能可貴,因之大獲好評」。學者劉紹銘與《紅樓夢》英譯者霍克斯的女婿閔福德(John Minford)「合編一部二巨冊的中國文學英譯讀本」,出版後已經「為各校採用為課本」;李歐梵則「出了部專研魯迅的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備受各國專家之推崇」。 王德威的一本《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更是成為學人的案頭必備物。凡此種種,多少年來,不知使幾多西方友人一次次蕩漾其中,竟至被陶冶得如癡如醉,流連忘返。正所謂:夏公畢生苦耕耘,杏壇布道善育人。師生並肩齊出手,中國文化播宇中。■文:鄭延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