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倫 雲浮市青聯委員 中華文化傳承交流聯合會政策研究主任

修例風波之後,通識教育再次成為社會焦點,引起了不少爭議。有部分人認為學生的激進行為是受到通識教育的影響,因此建議取消該學科。可是,建立學生批判思考能力有助香港提高競爭力,理應找尋方法優化現有課程,而非貿然取消。

團結香港基金於9月7日發布了《通識教育:慎思明辨 海納百川》研究報告(下稱:報告),探討了通識教育正在面對的困難及提供了多項課程重整建議。筆者對報告中審核教材的建議最為認同。 報告指出,近八成的受訪教師會從報紙刊物取得教材,而近四成受訪教師表示社交媒體是他們其中一個主要教材。

過去一年,大眾能清楚看到部分媒體的報道手法偏頗,經常惡意抹黑政府,而社交媒體上則充斥着仇恨言論。撇開教師自身的政治立場,單純利用報刊及社交媒體內容作教材,其準確性及中立性絕對值得懷疑,不利學生的思想發展。

為了填補這個漏洞,報告中建議政府「設立一套清晰透明的審核準則,並把涵蓋範圍擴大至教科書附帶的補充材料」,筆者認為政府有必要盡快諮詢持份者意見並推行。

無可否認,教材及教師立場對學生的思想有着重大影響。可是,要鍛煉出學生分辨是非黑白的能力,社會閱歷也必不可少。只有這樣才會令他們明白現實有着不同限制,作出的分析才會「貼地」,而不會總是活在自己幻想中怨天尤人。但香港中學課程的緊湊節奏難以改變,報告顯示8成6的教師認為現在的課堂中並無空間進行體驗式學習。

筆者認為各大商會可以盡社會責任,利用自身的企業資源,在聖誕節假期及暑假為中學生提供工作體驗,同時提供一些教導職場現實情況的培訓課程。此舉除了能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外,同時亦能讓他們更早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青年未來發展將有正面影響。

通識教育是對社會發展有利的學科,缺乏教材規範及青年不明白現實限制才令他們思想偏激,引發了一連串社會問題。只要改革通識教育,以合適的教材及方法教導學生,便能讓青年明辨真理,共同為香港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