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逾450文物講述故宮風雲 宮殿建築彰顯文化魅力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逾200年前的一片漆紗首次展出、金甌永固杯C位亮相、太和殿脊獸全員登場……「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10日正式向公眾開放。在故宮午門展廳,這場大展用450餘件精品文物,描述了一座城的600年。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表示,希望通過這一展覽,觀眾能更深入全面了解曾經的紫禁城。另據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研究館員、策展人張傑介紹,這裏只是「序言」,整座紫禁城才是一個巨大的「展廳」,觀眾可以在裏面找到9處「地標」建築完成打卡,邊走邊看,領略這座城獨特的魅力。
據張傑介紹,展覽在午門區域西雁翅樓、正樓及東雁翅樓三個展廳呈現,這是故宮內最大展廳。參觀由午門西馬道進入,東馬道離開,展線全長256米,展出文物及史料照片共計450餘件。
四季景象展現故宮之美
展覽緊扣「時間」這一主題,以四季變化的景象為背景,使觀眾在參觀展覽的過程中感受到故宮不同季節不同景象變化的美感。她還透露,此次展覽中還有不少文物為首次展出,比如養心殿符板及五供、神武門唐卡、一片逾200年前的漆紗等,每一件都經過精心挑選。
展覽以三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線索,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概況,方便觀眾理解貫穿於紫禁城「時」「空」的歷史文化,感受宮殿建築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最高境界,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張傑建議,觀眾在參觀之前最好先做做「功課」,學習一些紫禁城的歷史,參觀時會有更多的收穫。
600年前的故宮是什麼樣?在午門展廳西燕翅樓,明代翰林官員徐顯卿完成的《徐顯卿宦跡圖冊》將解開這個謎題。張傑介紹,這本圖冊記錄了徐顯卿的成長歷程和仕宦生涯。此次展覽選取了其中兩頁,觀眾可形象地看到距今400多年前,即明代中晚期午門及太和殿廣場的真實情景。「如果細看,觀眾可以發現故宮的變化。」
色彩搭配烘托風格變化
午門正樓展廳主題為「有容乃大」,空間色彩採用紅色,烘托出清代紫禁城宮殿建築及內簷裝飾的華麗與精美,同時講述清代各個時期紫禁城建築格局與風格的變化。在這個展廳的寧壽宮區展出的一件漆紗格外引人注目。1773年,南方匠人們同心協力織造好十餘片漆紗,千里迢迢送入故宮,成為符望閣裏的「紗窗」。今次展出的漆紗就是其中一片,這是在二百多年來首度與公眾見面。因其脆弱的表面狀況,以後恐怕也不容易再有機會公開展出。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狄雅靜表示,以今天的科學技術手段,仍然未能實現對其工藝的徹底理解,更難以原樣複製。
金甌永固杯在午門正廳C位展出。這隻華麗的杯子,是清廷過年的重要道具之一,用於明窗開筆儀式。每年元旦,皇帝在養心殿東暖閣明窗處放金甌永固杯,倒入屠蘇酒飲下,然後書寫吉語封存於黃匣之中。
另外,紫禁城裏著名的脊獸也被搬到了展廳。為首的是騎鳳仙人,其後依次為:龍、鳳、獅子、海馬、天馬、押魚、獬豸、狻猊、斗牛、行什,其中行什僅太和殿獨有。狄雅靜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這套小獸是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太和殿時的原件,每件小獸都有美好的象徵寓意,尤其是最後一件——行什,只在太和殿出現。「雖然各個脊獸都展出過,但這還是太和殿的脊獸首次一起展出。」張傑說。
東雁翅樓展廳主題為「生生不息」,空間色彩採用綠色,意在表示故宮博物院成立後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講述了昔日皇宮成為博物院後發生的故宮文物南遷、中軸線建築測繪等事件。大量的老照片影像、史料檔案以及實物展品,呈現故宮博物院自成立以來各方面的工作成果以及發展過程。
截至11月15日 憑故宮門票免費參觀
展覽於將於11月15日結束,觀眾憑故宮博物院門票進院後可免費參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