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Internet Explorer、Microsoft Edge 或Safari。
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爆料熱線
熱門搜尋:
全部
下拉
全部
即時
報紙
圖集
視頻
從新到舊
下拉
從新到舊
從舊到新
搜全文 
下拉
全文
標題
關鍵字
列表菜單 列表菜單
卡片菜單 卡片菜單
(有片)【生態科研探索 之 初見珊蹤】生涯發現逾30種新物種 浸大學者細說本港水母故事
海洋是一片無邊無際的蔚藍,在那深不可測的水面之下,隱藏着充滿生命奇蹟的繽紛世界。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教授邱建文,是探索海洋生物未知的專家,其學術生涯至今發現了超過30種新物種,一次又一次刷新人類對生物品種的認知。 近年他與團隊在米埔自然保護區發現名為「米埔三槳水母」新物種,吸引世界各地約200個媒體爭相報道;又於本港周邊水域發現了多個形態婀娜、色彩豔麗的「太陽珊瑚」物種,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研究增添新一頁。他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揭開這些新物種的的神秘面紗。
發佈時間
任智鵬
收藏
取消收藏
(有片)【生態科研探索 之 鸚綻嫣紅】色似桃花語似人 揭秘鸚鵡基因調控羽毛顏色之謎
物種演化是一部跨越億萬年的史詩,充滿驚奇與智慧。當中的魅力,在於生物總能通過改變,找到延續出路。香港大學科研團隊通過基因研究了解動物演化過程,最近與海外學者合作發現,鸚鵡竟能把本來用於身體解毒的酵素,化為控制羽毛色彩的「開關」,並證明指定基因足以解釋鸚鵡如何控制羽毛中黃色和紅色的數量。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冼雍華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介紹指,原來鸚鵡的羽毛顏色,對其生存、繁衍以至群體生活均具有重要意義,未來會繼續鑽研,探索大自然中更多生命的奧秘。
發佈時間
任智鵬
收藏
取消收藏
(有片)【生態科研探索 之 蝶緣千里】牠,飛越了3,000公里世上的最遠距離;他,為我們講述牠們的科學故事
香港大學的「香港斑蝶研究」團隊,去年在淺水灣發現了本港罕見的大絹斑蝶(Parantica sita),更成功確認牠是曾在日本福島被標放,花了四個多月前飛越超過3,000公里抵達香港,打破全球大絹斑蝶已知的最長移動距離,成為大絹斑蝶的「世一」!香港文匯報專訪親手網捕這「隻」日本旅客的港大博士後研究員凌悅丰,講解團隊的蝴蝶遷徙生態研究和保育工作,並述說今次千里蝶緣的科學故事……
發佈時間
任智鵬
收藏
取消收藏
科大辦首個100%AI技術創作的「AI電影節」
港產電影展示獨特的內涵,是發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重要助力。面對AI浪潮對電影行業的革新,香港科技大學日前舉辦大中華區首個完全利用AI技術創作的100%「AI電影節」,為香港電影注入新型動力,展現科技與藝術融合的無限可能,為學界與藝術界的跨界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本屆電影節收錄全球逾80個國家和地區、700多部全AI生成的短片作品,並從中選出三部優秀作品,獲頒發多個獎項。 「最佳影片獎」由艾美獎提名編劇Nik Kleverov奪得,其哲思短片《Memory Maker》描繪戰後人類淪為機械附庸的世界,從而引發對人類與機器關係的深度思辨,極具AI電影製作經驗的Jeff Synthesized則憑藉《Newton’s Cradle》榮膺「前沿獎」。而由青年導演葉志祥製作,以聚焦抗戰老兵半世紀歸家歷程的短片《當歸》,不僅摘得「最佳敘事獎」,更獲「觀眾票選獎」。
發佈時間
陸雅楠
收藏
取消收藏
科大辦大中華區首個全AI製作電影節 業界翹楚分享心得(有片)
香港科技大學舉辦大中華區首個完全以人工智能(AI)技術創作的「AI電影節」,比賽反應熱烈,收到全球逾80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部全AI生成短片,不少更來自知名獲獎導演、艾美獎提名編劇和業界翹楚與新進的作品。35部入圍影片將於本周六(4月19日)在科大校園放映,屆時將公布最佳影片、最佳敘事及前沿獎三個獎項的得主。
發佈時間
劉美顏
收藏
取消收藏
(有片)國安短講比賽 冠軍學生談「安邦之本:軍事安全與我」
教育局今年首次舉辦了「國家安全短講比賽」,共有150所中小學4,858名學生參與,反應熱烈。教聯會黃楚標中學中五學生蕭冰清,以「安邦之本:軍事安全與我」為題,勇奪中學普通話組冠軍。
發佈時間
任智鵬
收藏
取消收藏
(有片)即睇港生英文短視頻得獎作 向世界說好香港多元文化魅力故事!
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今日舉辦第三屆「我的香港故事」英文短視頻大賽頒獎典禮,比賽經過網上投票,共有10部優秀作品脫穎而出。這些作品展示了豐富多彩的美景、美食與文化,有的分享了各國友人之間的相知相遇,有的記錄了香港歷史變遷,從舊貌到新顏的轉變,還有的抒發了對往昔的懷念與對新生活的期待。比賽冠軍影片為「快閃香港360」,團隊成員表示,該作品是以年輕人的角度去探索香港,展現香港多元化的一面,讓外國和內地的遊客都能夠感受到香港的魅力。
發佈時間
任智鵬
收藏
取消收藏
科大辦「城寨士多」 重塑香港集體回憶 促進文化交流
香港科技大學昨日橫空出現一所城寨士多,沒有「龍捲風」也並非「三不管地帶」,卻雲集了科大來自17個國家及地區同學的創意和熱情,在香港七、八十年代的城寨佈景下,交流各方家鄉的獨特文化與集體回憶。活動吸引逾千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師生參與,不僅於考試時期為同學帶來放鬆的一刻,更讓學生擴闊國際視野,認識不同文化。
發佈時間
劉美顏
收藏
取消收藏
(有片)港大校友日匯聚全球校友 傳承百年輝煌
1910年3月16日,香港大學本部大樓奠基,港大自此開啓百年華章。該校於今年3月16日舉辦「校友日」活動,迎來世界各地逾6000名校友,共同慶祝大學奠基紀念日。港大表示,有關活動不僅是對這一重要時刻的紀念,更是對港大百年來卓越成就與未來願景的致敬。
發佈時間
任智鵬
收藏
取消收藏
【DSE集氣2025:天主教伍華中學】一帆風順太虛偽 唯願搏盡無悔
本報「2025DSE集氣系列」迎來終章!在筆試倒數最後一周,伍華三位中六生以樸實鏡頭訴說校園中的「家力量」,分享與班主任、校工與同窗的故事。從教室到操場,從課業到嬉戲,鏡頭記錄下六年時光中無聲的守護與成長,為全港考生送上「家」的力量。
發佈時間
陸雅楠
收藏
取消收藏
【DSE集氣2025: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中學】插班生講述蛻變之旅 磨礪自我終露鋒芒
隨着DSE筆試進入倒數,本報「文教匯萃」打氣系列迎來第二波暖心浪潮!繼可立中學真情剖白後,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中學師生接力登場,以跨媒體創作、文化交流與賽場榮耀,演繹「成長·成功·成才」的教育三重奏,為全港考生送上破繭成蝶的力量。
發佈時間
陸雅楠
收藏
取消收藏
【DSE集氣2025:嗇色園主辦可立中學】守望追夢人,最動人的雙向奔赴
距離4月1日香港中學文憑試(DSE)筆試開考僅餘一週,考生進入最後衝刺階段。為緩解考生壓力、傳遞溫暖支持,本報教育組「文教匯萃」延續傳統,推出「2025DSE集氣系列」視頻欄目,邀請應屆考生、教師、社工及校長分享備考路上的溫馨故事,以真情實感為學子注入暖心力量。今年欄目突破傳統打氣形式,透過「師生互謝」視角,呈現教育者與學子間的深層羈絆。首期欄目獲嗇色園主辦可立中學熱烈響應,師生真摯發聲,展現教育路上最動人的雙向奔赴,後續將有更多學校接力參與。
發佈時間
陸雅楠
收藏
取消收藏
【研情說愛】年輕人愛單身 網戀可破局?浸大教授分享網戀觀(有片)
今天(3月14日)是不少年輕人重視的白色情人節,在這些特殊時刻,周邊往往出現戀人「曬」恩愛的照片影片或故事,對單身者帶來情感壓力,甚至構成單身恐懼(Fear of being single)。專研網絡文化與人際關係溝通的香港浸會大學互動媒體系助理教授黃磊,針對單身恐懼於現代科技發展下如何受影響進行探索,其研究發現,對於社交能力較低的單身者來說,網戀平台可能是一種「雙刃劍」:一方面可彌補本身有限的社交網絡,另一方面卻又會加強其與人相處的焦慮,嚴重影響心理健康。他指,網戀平台使用者要應對單身恐懼者,需要從心理入手,拒絕過度敏感免因過度解讀他人行為而導致內心折磨,亦應做好期望管理,將線上約會作為拓展交友渠道之一,而非唯一脫單方式,才能將線上關係引導到線下,向真正戀愛連結邁進。
發佈時間
楊盈盈
收藏
取消收藏
(有片)知名生成式AI專家:人才是香港最大優勢 宜集中力量辦大事
由中國內地初創公司開發的DeepSeek人工智能(AI)大模型憑藉低成本、高效能及開源模型的優勢在全球獲得廣泛讚譽,顛覆了傳統AI模型訓練講求算力至上的態勢。為深入深討AI的最新發展,香港理工大學高等研究院今日舉辦首場「研究與創新公共論壇」,以「DeepSeek及更遠的未來」為主題,由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環球事務)及電子計算學系教授楊紅霞擔任主講嘉賓。
發佈時間
任智鵬,鍾健文
收藏
取消收藏
國事家事關我事 香港學生關注學習全國兩會
正值全國兩會在北京舉行之際,亦是讓香港學生透過兩會深化了解國情的好機會。有香港中學近日特設一系列專題教育活動,透過早會分享、問答比賽和視頻播放,結合初中公民、經濟與社會科及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相關學習內容,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國家最新情況與未來發展方向的掌握。有初中生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通過學習全國兩會相關內容,港生可以深化國家認同,理解香港的獨特優勢角色,以及認識和把握未來發展機遇,從而增強作為社會未來主人翁的使命感,服務祖國。
發佈時間
任智鵬
收藏
取消收藏
國際專家組齊集 為科大爭辦新醫學院獻計
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顧問小組與醫學教育工作小組上月召開會議,為大學籌辦香港第三間醫學院的計劃提供專業意見。科大引述工作小組指,在審視後一致認同科大提出的課程設計,而顧問小組則鼓勵大學善用其在人工智能(AI)及其他先進技術領域的獨特優勢,培育臨床與科技實力兼備的醫學人才,以推動醫療健康創新發展。
發佈時間
任智鵬
收藏
取消收藏
(有片)【生態科研探索 之 初見珊蹤】生涯發現逾30種新物種 浸大學者細說本港水母故事
海洋是一片無邊無際的蔚藍,在那深不可測的水面之下,隱藏着充滿生命奇蹟的繽紛世界。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教授邱建文,是探索海洋生物未知的專家,其學術生涯至今發現了超過30種新物種,一次又一次刷新人類對生物品種的認知。 近年他與團隊在米埔自然保護區發現名為「米埔三槳水母」新物種,吸引世界各地約200個媒體爭相報道;又於本港周邊水域發現了多個形態婀娜、色彩豔麗的「太陽珊瑚」物種,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研究增添新一頁。他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揭開這些新物種的的神秘面紗。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有片)【生態科研探索 之 鸚綻嫣紅】色似桃花語似人 揭秘鸚鵡基因調控羽毛顏色之謎
物種演化是一部跨越億萬年的史詩,充滿驚奇與智慧。當中的魅力,在於生物總能通過改變,找到延續出路。香港大學科研團隊通過基因研究了解動物演化過程,最近與海外學者合作發現,鸚鵡竟能把本來用於身體解毒的酵素,化為控制羽毛色彩的「開關」,並證明指定基因足以解釋鸚鵡如何控制羽毛中黃色和紅色的數量。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冼雍華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介紹指,原來鸚鵡的羽毛顏色,對其生存、繁衍以至群體生活均具有重要意義,未來會繼續鑽研,探索大自然中更多生命的奧秘。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有片)【生態科研探索 之 蝶緣千里】牠,飛越了3,000公里世上的最遠距離;他,為我們講述牠們的科學故事
香港大學的「香港斑蝶研究」團隊,去年在淺水灣發現了本港罕見的大絹斑蝶(Parantica sita),更成功確認牠是曾在日本福島被標放,花了四個多月前飛越超過3,000公里抵達香港,打破全球大絹斑蝶已知的最長移動距離,成為大絹斑蝶的「世一」!香港文匯報專訪親手網捕這「隻」日本旅客的港大博士後研究員凌悅丰,講解團隊的蝴蝶遷徙生態研究和保育工作,並述說今次千里蝶緣的科學故事……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科大辦首個100%AI技術創作的「AI電影節」
港產電影展示獨特的內涵,是發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重要助力。面對AI浪潮對電影行業的革新,香港科技大學日前舉辦大中華區首個完全利用AI技術創作的100%「AI電影節」,為香港電影注入新型動力,展現科技與藝術融合的無限可能,為學界與藝術界的跨界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本屆電影節收錄全球逾80個國家和地區、700多部全AI生成的短片作品,並從中選出三部優秀作品,獲頒發多個獎項。 「最佳影片獎」由艾美獎提名編劇Nik Kleverov奪得,其哲思短片《Memory Maker》描繪戰後人類淪為機械附庸的世界,從而引發對人類與機器關係的深度思辨,極具AI電影製作經驗的Jeff Synthesized則憑藉《Newton’s Cradle》榮膺「前沿獎」。而由青年導演葉志祥製作,以聚焦抗戰老兵半世紀歸家歷程的短片《當歸》,不僅摘得「最佳敘事獎」,更獲「觀眾票選獎」。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科大辦大中華區首個全AI製作電影節 業界翹楚分享心得(有片)
香港科技大學舉辦大中華區首個完全以人工智能(AI)技術創作的「AI電影節」,比賽反應熱烈,收到全球逾80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部全AI生成短片,不少更來自知名獲獎導演、艾美獎提名編劇和業界翹楚與新進的作品。35部入圍影片將於本周六(4月19日)在科大校園放映,屆時將公布最佳影片、最佳敘事及前沿獎三個獎項的得主。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有片)國安短講比賽 冠軍學生談「安邦之本:軍事安全與我」
教育局今年首次舉辦了「國家安全短講比賽」,共有150所中小學4,858名學生參與,反應熱烈。教聯會黃楚標中學中五學生蕭冰清,以「安邦之本:軍事安全與我」為題,勇奪中學普通話組冠軍。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有片)即睇港生英文短視頻得獎作 向世界說好香港多元文化魅力故事!
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今日舉辦第三屆「我的香港故事」英文短視頻大賽頒獎典禮,比賽經過網上投票,共有10部優秀作品脫穎而出。這些作品展示了豐富多彩的美景、美食與文化,有的分享了各國友人之間的相知相遇,有的記錄了香港歷史變遷,從舊貌到新顏的轉變,還有的抒發了對往昔的懷念與對新生活的期待。比賽冠軍影片為「快閃香港360」,團隊成員表示,該作品是以年輕人的角度去探索香港,展現香港多元化的一面,讓外國和內地的遊客都能夠感受到香港的魅力。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科大辦「城寨士多」 重塑香港集體回憶 促進文化交流
香港科技大學昨日橫空出現一所城寨士多,沒有「龍捲風」也並非「三不管地帶」,卻雲集了科大來自17個國家及地區同學的創意和熱情,在香港七、八十年代的城寨佈景下,交流各方家鄉的獨特文化與集體回憶。活動吸引逾千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師生參與,不僅於考試時期為同學帶來放鬆的一刻,更讓學生擴闊國際視野,認識不同文化。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有片)港大校友日匯聚全球校友 傳承百年輝煌
1910年3月16日,香港大學本部大樓奠基,港大自此開啓百年華章。該校於今年3月16日舉辦「校友日」活動,迎來世界各地逾6000名校友,共同慶祝大學奠基紀念日。港大表示,有關活動不僅是對這一重要時刻的紀念,更是對港大百年來卓越成就與未來願景的致敬。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DSE集氣2025:天主教伍華中學】一帆風順太虛偽 唯願搏盡無悔
本報「2025DSE集氣系列」迎來終章!在筆試倒數最後一周,伍華三位中六生以樸實鏡頭訴說校園中的「家力量」,分享與班主任、校工與同窗的故事。從教室到操場,從課業到嬉戲,鏡頭記錄下六年時光中無聲的守護與成長,為全港考生送上「家」的力量。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DSE集氣2025: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中學】插班生講述蛻變之旅 磨礪自我終露鋒芒
隨着DSE筆試進入倒數,本報「文教匯萃」打氣系列迎來第二波暖心浪潮!繼可立中學真情剖白後,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中學師生接力登場,以跨媒體創作、文化交流與賽場榮耀,演繹「成長·成功·成才」的教育三重奏,為全港考生送上破繭成蝶的力量。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DSE集氣2025:嗇色園主辦可立中學】守望追夢人,最動人的雙向奔赴
距離4月1日香港中學文憑試(DSE)筆試開考僅餘一週,考生進入最後衝刺階段。為緩解考生壓力、傳遞溫暖支持,本報教育組「文教匯萃」延續傳統,推出「2025DSE集氣系列」視頻欄目,邀請應屆考生、教師、社工及校長分享備考路上的溫馨故事,以真情實感為學子注入暖心力量。今年欄目突破傳統打氣形式,透過「師生互謝」視角,呈現教育者與學子間的深層羈絆。首期欄目獲嗇色園主辦可立中學熱烈響應,師生真摯發聲,展現教育路上最動人的雙向奔赴,後續將有更多學校接力參與。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研情說愛】年輕人愛單身 網戀可破局?浸大教授分享網戀觀(有片)
今天(3月14日)是不少年輕人重視的白色情人節,在這些特殊時刻,周邊往往出現戀人「曬」恩愛的照片影片或故事,對單身者帶來情感壓力,甚至構成單身恐懼(Fear of being single)。專研網絡文化與人際關係溝通的香港浸會大學互動媒體系助理教授黃磊,針對單身恐懼於現代科技發展下如何受影響進行探索,其研究發現,對於社交能力較低的單身者來說,網戀平台可能是一種「雙刃劍」:一方面可彌補本身有限的社交網絡,另一方面卻又會加強其與人相處的焦慮,嚴重影響心理健康。他指,網戀平台使用者要應對單身恐懼者,需要從心理入手,拒絕過度敏感免因過度解讀他人行為而導致內心折磨,亦應做好期望管理,將線上約會作為拓展交友渠道之一,而非唯一脫單方式,才能將線上關係引導到線下,向真正戀愛連結邁進。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有片)知名生成式AI專家:人才是香港最大優勢 宜集中力量辦大事
由中國內地初創公司開發的DeepSeek人工智能(AI)大模型憑藉低成本、高效能及開源模型的優勢在全球獲得廣泛讚譽,顛覆了傳統AI模型訓練講求算力至上的態勢。為深入深討AI的最新發展,香港理工大學高等研究院今日舉辦首場「研究與創新公共論壇」,以「DeepSeek及更遠的未來」為主題,由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環球事務)及電子計算學系教授楊紅霞擔任主講嘉賓。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國事家事關我事 香港學生關注學習全國兩會
正值全國兩會在北京舉行之際,亦是讓香港學生透過兩會深化了解國情的好機會。有香港中學近日特設一系列專題教育活動,透過早會分享、問答比賽和視頻播放,結合初中公民、經濟與社會科及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相關學習內容,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國家最新情況與未來發展方向的掌握。有初中生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通過學習全國兩會相關內容,港生可以深化國家認同,理解香港的獨特優勢角色,以及認識和把握未來發展機遇,從而增強作為社會未來主人翁的使命感,服務祖國。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國際專家組齊集 為科大爭辦新醫學院獻計
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顧問小組與醫學教育工作小組上月召開會議,為大學籌辦香港第三間醫學院的計劃提供專業意見。科大引述工作小組指,在審視後一致認同科大提出的課程設計,而顧問小組則鼓勵大學善用其在人工智能(AI)及其他先進技術領域的獨特優勢,培育臨床與科技實力兼備的醫學人才,以推動醫療健康創新發展。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顯示更多

點擊排行

新聞回顧
上一個月
2020
顯示年
7
顯示月
下一個月
點擊前往下載香港文匯網APP以獲得更多體驗 APP  下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