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陸雅楠)大埔宏福苑五級火災造成多人傷亡及失聯,災情持續嚴峻。不論是居民、救援人員至全港市民,均可能出現不同程度情緒反應。香港文匯報特別訪問多名心理專家並整合相關機構資料,幫助受影響者了解心理創傷常見表現、自我調適方法、「慰問金句」及求助熱線資訊,協助識別高風險群組、觀察情緒與行為反應,並促進良好溝通,以支援正承受巨大心理衝擊與哀傷的市民。
香港情緒健康學會創會會長、精神科醫生林美玲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所帶來的急性創傷,無論是受災居民、目擊者,還是廣大市民,均可能出現焦慮、無助和無力感,惟她亦強調,在困難時刻,大家也要看見社會充滿愛心,許多市民及不同機構都積極投入支援行動,而紀律部隊如消防員及警察盡忠職守,醫護人員同心合力,為傷者提供專業協助,是令人感動的正能量,「雖然事故突然,但全港各界都在積極行動,攜手面對挑戰。」
「要給自己空間紓壓,減少接觸相關資訊」
林美玲指,急性創傷反應包括變得極度敏感、易受驚嚇、坐立不安,甚至出現恍惚、無助、無力等感覺,也可能導致睡眠質素下降,而對兒童來說,情緒反應未必明顯,可能表現為易怒、哭鬧,或在行為上出現倒退,例如依賴家人、尿床或拒絕進食等,反映他們對安全感的強烈需求。
她強調,最關鍵是提高意識,並理解這些反應屬於常見現象,「如察覺到出現上述反應,要多給自己空間紓壓,嘗試減少接觸相關資訊,或不看圖只讀文字報道,減少受刺激。」
她呼籲,家長及身邊人切勿否定受影響者的情緒,例如對小朋友或成年人說「不要哭」「不要擔心」等,反而應肯定其感受,例如「我知道你很擔心,很關心災民。」
籲「抓住救命繩」共渡時艱
災後心理輔導協會總幹事杜永政表示,今次火災對香港社會衝擊很大,即使只是通過直播畫面目睹災難,市民亦可能出現「替代性創傷」;而前線救援人員、醫護及警務人員目擊重大災難,同樣有心理創傷風險。
他曾遇過不少受災者因內疚未能救回家人而拒絕援助,即使外表笑容可掬,內心卻極度痛苦,甚至心存死志。
他呼籲受創傷困擾人士,無論多麼迷茫痛苦,「都要用最後一啖氣,拉住人家給你的救命繩,香港地少人多,只要你願意伸手,就一定有人會衝出來幫你。」他又表示,現時許多非政府組織已暫停所有活動,全力支援災後心理救援,眾多熱線及專業人員均主動加入,目的只有一個「群策群力,共渡時艱」。
杜永政又提到,除了在災情發生後進行緊急救援的心理輔導外,也要注意於新聞關注減退、準備進入重建階段時,對受影響者進行心理評估與介入,因此時大部分受影響者情緒趨穩定,較能接受現實,心理波動減少,治療和支援的成效亦更顯著。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