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在大埔宏福苑等高層建築火災中,煙囪效應(Stack effect)可能是令火勢加劇的重要原因,其引發的強對流可能在大廈頂層形成新火場,增加救援難度。近年多地有建築陸續採用增壓系統,降低火災引發煙囪效應的風險,專家亦建議現有消防評估中,增加考量應對冬季煙囪效應這一極端情況。
煙囪效應指高層建築中,空氣溫差會令建築物內外產生壓力變化,戶內空氣沿垂直坡度空間上升或下降。在火災中,煙囪效應會加快熱空氣在垂直空間流動,建築如同煙囪一般從下層吸入空氣,灼熱氣體集中上層,令火勢垂直向上蔓延。
英國安全結構協作報告組織 (CROSS-UK)2023年報告,英國多數高層建築的煙霧控制系統未能抵消煙囪效應。報告分析,當地建築煙霧控制系統多依照標準行業指南設計,在溫差較大、氣候乾燥的冬季,高層建築的煙囪效應會較理想狀況更加嚴重。
評估煙霧控制系統設計
CROSS-UK建議建築商興建和翻修高層建築時,重新評估煙霧控制系統的設計和調整方法,將煙囪效應納入測試中。報告特別指出,高層建築消防測試不能忽視極端煙囪效應的風險,要專注在模擬的最高危環境下進行。
澳洲Arup工程顧問公司首席建築結構負責人約翰遜表示,部分新建高樓近年陸續採用增壓系統,透過風機將新鮮空氣送入逃生通道。火災發生時,即使開啟防火門,增壓系統也會保持逃生通道的內部壓力高於外部壓力,避免濃煙進入。部分建築還在樓層天花板上設置儲煙層,利用機械排煙系統最大限度避免煙霧流入室內。
約翰遜指出,現代建築常用鋼材在攝氏400度環境下,強度會下降約3成,在多數高樓火災中,火場核心溫度可達攝氏1,000度甚至更高,因此保護建築主結構的混凝土必須夠厚,我們建議高層建築設計要保證在最嚴重火災下,建築主體結構能支撐至少兩小時。此舉既能為消防員爭取緊急搜救時間,也有助災後重建修繕等工作。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