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深化軟硬聯通 加速大灣區融合發展

2025-11-28 04:16:53 評論

紀緯紋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近日,行政長官李家超透露,將在十年內與深圳共同完成港深西部鐵路及北環線支線兩大跨境鐵路項目,標誌着粵港澳大灣區硬件聯通邁向新階段。港深西部鐵路規劃連接香港北部的洪水橋與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北環線支線則將打通香港新田科技城與深圳新皇崗口岸。

機制對接 加強協同

值得關注的是,這兩條線路有別於既有的城際高速鐵路,是首次將香港本地大眾運輸鐵路系統與深圳地鐵網絡進行無縫對接的重大突破。這種「地鐵化」的互聯互通,將明顯拉近兩地間的物理與心理距離,為市民跨城工作、生活、學習與休閒提供極大便利,同時為企業拓展區域業務、優化資源布局注入強勁信心,助力構建港深同城化的優質生活圈與現代商務圈。這些項目不僅被明確納入《香港主要運輸基建發展藍圖》與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在本地規劃中佔據核心地位,更在區域層面體現了香港積極融入大灣區、強化協同發展的戰略意志。

然而,宏偉的「硬聯通」藍圖若要轉化為實質效益,則離不開細緻高效的「軟聯通」協同配合。硬件設施如同區域發展的骨骼血脈,而軟件規則是確保機體順暢運行的神經系統。從項目的可行性研究、聯合規劃、建設實施,到最終的日常營運與管理維護,無不需要兩地在行政程序、建築技術標準、合作管理模式以及跨境人流通關安排等一系列規則與機制上進行深度對接與創新。

創新與提速並舉

「軟聯通」層面的挑戰往往比建設工程更為複雜。例如在規劃階段,兩地如何在不同的法律框架與審批流程下建立高效的協調機制,確保項目同步推進?在建設階段,如何實現工程標準、物料質量與環保要求的統一互認,以控制成本與風險?在營運階段,票務系統如何整合?安全監管責任如何劃分?特別是在跨境通關便利化的大勢下,這些環節更直接關係到項目的實際成效。

社會各界已提出不少具建設性的建議,例如在特定口岸實施「一地兩檢」,以及推行更具效益的「合作查驗、一次放行」模式。可借鑑大型活動(如全運會公路單車賽)的跨境交通管理經驗,並充分利用生物辨識技術、大數據等創新科技,實現「無感通關」或「快速查驗」,大幅提升人員往來效率。

為確保軟硬聯通協同增效,加速大灣區深度融合,未來工作應聚焦於兩個關鍵方向。首要之務是推進制度創新。在堅守「一國兩制」原則的前提下,兩地應勇於探索邊界管理的靈活性和執行層面的創造性。這要求兩地政府提升現有合作機制的層級與效能,例如強化「港深跨界軌道基礎設施建設專班」的統籌協調能力,並前瞻性地研究鐵路營運與管理的創新模式,包括考慮設立聯合營運實體或引入特許經營等機制。

同時,必須大力推動通關模式的變革,將「一地兩檢」、「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等構想轉化為具體實踐,並廣泛應用科技手段優化通關體驗。這既是回應社會期待之舉,也是釋放跨境基建最大價值的必然要求。

其次是確保建設時效。根據現行規劃,北環線主線及支線目標於2034年或之前同步開通,港深西部鐵路則計劃於2035年建成。2035年這一時點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不僅是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驗收之年,更是推進「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節點;也是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大灣區內市場高水平互聯互通基本實現,各類資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動」這一目標的重要時刻。

屆時,一個高度融合的粵港澳大灣區應已初步成形。因此,這兩條跨境鐵路的如期通車,不僅是交通基礎設施的升級,更是檢驗大灣區戰略目標是否達成的關鍵指標,對國家發展大局具有深遠影響。制度創新與時效保證這兩大重點的實踐經驗,未來可為大灣區在產業協同、科技創新、民生服務等領域的深度融合提供重要參考,引領整個區域朝着更高質量的一體化方向穩步邁進。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