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匯合港深力量 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

2025-11-28 04:16:16 評論

陳穎峰 大灣區金融科技聯盟創會主席 大中華金融業人員總會副主席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與深圳市金融管理局最近聯手推出《關於攜手打造港深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行動方案(2025-2027年)》。這份「三年規劃」不僅是政府的行政公文,更是一份打造大灣區金融科技的「作戰計劃」。目標非常清晰:三年內,將港深「雙城」穩坐在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前三把交椅。

雖然香港在最新發表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中,金融科技排名拿到第一,但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今天拿到第一名,不代表沒有隱憂。這份規劃的精要,在於看透香港與深圳各自的「內功」,並試圖將兩者結合打出一套完美的組合拳。

香港「懂行」 深圳「能打」

香港的強項是幾十年來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所積累的「商業直覺」和「規則意識」,懂監管、懂合規、懂國際標準,知道怎麼包裝金融產品,跟華爾街和倫敦比肩。然而,香港缺乏海量的用戶數據訓練AI模型,也缺乏能通宵達旦寫底層代碼的「硬核技術」大軍。

反觀深圳,則是工程師的海洋,是代碼的叢林。深圳有的是過硬的技術、大數據處理能力,和極致的產品迭代速度。

港深合作的本質,就是「香港的商業大腦」+「深圳的技術肌肉」。香港出應用場景和國際通道,深圳出技術底座和解決方案。港深合作的本質,就是將深圳的技術引擎,裝進香港的金融跑車,讓這跑車在國際賽道上跑得更快。

這種互補在市場上已經有了最新的案例。騰訊旗下的微眾銀行(WeBank)今年初高調宣布在港設立科技子公司「微眾科技」,並砸下1.5億美元投資。但是,微眾來香港不是開銀行、吸客戶、搶存款,反而是做「B2B」的生意。這就像在淘金熱中,他們不親自淘金,而是選擇「賣鏟子」。

香港以至東南亞的許多傳統銀行,系統架構比較老舊,維護成本高昂、轉型緩慢。微眾科技帶着在內地服務過億用戶、經過高併發驗證的技術系統,直接向本地銀行提供解決方案,在短短幾個月就簽下了20家機構。這說明了一個機會:香港的金融機構需要過硬技術,幫助銀行降本增效;同時,市場的需求亦會吸引更多深圳的科技公司,到香港來開設辦事處,作為出海的橋頭堡。

除了缺技術,香港另一個痛點是「數據孤島」。長期以來,內地中小企業想在香港融資,近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香港銀行看不到企業在內地的信用紀錄,企業在香港也沒有足夠的資產可以作抵押。

香港數字銀行富融銀行(Fusion Bank)跟微眾銀行的合作,用技術打破這個僵局。雙方利用「深港跨境數據驗證平台」,在區塊鏈技術的加持下,將企業在內地的經營數據,變成了一份不可篡改的信用報告。這區塊鏈技術應用方案,更加在今年的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金融科技獎中,贏得了優異獎。

有了這份報告,香港銀行就能放心地批出無抵押貸款,首筆貸款已經成功發放給一家跨境物流商。這代表在內地的數據資產,通過技術手段,在香港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流動資金。按照《行動方案》,未來三年將有20多個這樣的場景落地,這對急需資金出海的內地企業來說,無疑是場及時雨,而對香港的銀行來說,則是發展跨境貸款業務的黃金機會。

決心提升金融基建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金融基礎設施的升級。《行動方案》中提到的mBridge(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和數字人民幣,聽起來離日常生活很遠,其實核心邏輯很簡單:讓央行數字貨幣升級貨幣和支付系統,令跨境支付和匯款,像轉數快或微信支付一樣簡單便捷,而且成本更低廉。

傳統的跨境支付往往要層層收費,速度緩慢。mBridge項目就是要修一條「金融高速公路」,繞過那些擁堵的舊馬路。香港作為這條高速公路的核心樞紐,配合深圳的數字人民幣技術,將極大提升資金的周轉效率。

總結來說,這份《行動方案》畫出一條清晰的實操路線圖。香港出「制度與場景」,深圳出「技術與數據」。這種「前店後廠」2.0版本,將讓香港從傳統的國際金融中心,進化為技術驅動的智慧金融中心。對於香港市場而言,這不僅是利好政策,更是實打實的商業機遇。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