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絲
老一輩人非常重視禮物,我記憶中,童年時凡有父母的朋友、同鄉、工友上門做客,絕少有空手來的,基本上都會攜帶伴手禮。即使來得匆忙,沒有提前準備禮品,也會臨時到附近的雜貨舖稱半斤糖果,或買幾塊白糖餅,用白紙和細麻繩綑紮包好,拎着登門,客人才感覺不失面子。
我幼時不懂這些被藏在紙包裏的人情習俗,只知道有人上門做客就有好吃的。年紀漸長,才發現那些果餌糕餅,並不只是滿足了小孩子的口腹之慾,其中還隱含着增強人際信任、引發情感共鳴的深層精神內核。由這些隱蔽屬性提供的必要文化營造,才是伴手禮獲得更大敬意的理由。
人情互動在過去是傳統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涵蓋了家庭親情、社群禮儀等範疇。畢竟以前不像現代商業社會,許多問題都能用錢直接解決,而是難免會有需要他人幫助的時候,須提前去搭建起有效的人際紐帶。伴手禮能讓他人感受到被尊重,那些借禮品傳遞出來的誠意,能拉近雙方的心理距離,由此建立起來的信任,會在彼此的情感上形成相互感染,人際關係也會隨着時間推移變得越來越深厚。
伴手禮未必需要貴重物品,而是看在各自的心目中,什麼東西能給對方帶來最大的情感價值。如給遠在海外的親友捎帶一份家鄉土產、一罐親人手製的熟悉味道,便足以成為緬懷舊時光的引子,形成的情感爆破力,是多少金錢都無法比擬的。伴手禮也不止是收禮人單方面獲得滿足,送禮人同樣也能從中領略到友誼的美好和付出的快樂。
社會學有一個名詞「利他主義的溫暖光芒」,形容一個人饋贈利及他人時內心產生的美好感受。我曾看到有居住在海外的人回憶,數十年前他每次回家鄉探望親友,朋友家的小孩總是翹首以盼,當面爭搶他帶來的伴手禮,那種歡樂場景帶來的情感滿足,比他自己享用還要強烈。當伴手禮承載了為他人創造幸福的使命,就脫離了只是食物或用品的簡單定義,而更像是一場引人回歸本體善念的修行。就像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裏,銀行家安迪利用金融知識為獄友贏得了啤酒,他自己雖然不喝,卻獲得了一種自我價值實現的更大快樂。
我受邀到別人家做客,也從不忘帶伴手禮,不在乎禮品的形式和價值,而是覺得老一輩人示範的一些處世之道,是有傳承價值的——現代文化正在強勢裁除大量與市場經濟無關的習俗傳統,許多舊有生活方式和人際交往禮節逐漸被淡化消失,但由伴手禮構築的人際溫情圖景,卻是不容忽略的人文精神財富。即使只是一籃水果、一份自製的特色食物,也能告訴後來人,前輩們是以怎樣的方式生活和交往相處的。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