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文化解碼】兩岸故宮共同的守護——國寶文物的百年離散與守望

2025-11-28 04:03:08 副刊
●南京博物院的故事記錄了文物遷徙過程中的插曲。 作者供圖

●周兵 紀錄片導演、歷史學博士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紫禁城的紅牆黃瓦之間,藏着一段跨越五千年的中國史。這裏不僅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更是一座收藏着186萬餘件文物的巨大寶庫。與之遙相呼應,在台灣台北外雙溪,另一座「故宮博物院」守護着近70萬件中國歷代珍視的國寶。

這兩個數字,如同歷史天平的兩端,共同稱量着一部民族史詩般的故事,它們蘊含着文化精華、審美情趣、華夏文脈,這裏也有着它們在歷史中的離散。

而在這兩個數字之外,還有一個鮮少被深究的「金陵遺夢」——那些依然存放在南京博物院的故宮文物。它們的故事,是這段離散史詩中另一段動人的篇章。

北京故宮的186萬件藏品,呈現的是一種華麗又高貴式的宏偉結構。其立於塔尖的是《清明上河圖》的市井繁華,是「大禹治水」玉山的帝王理想,是宋代汝窯、明清官窯瓷器的皇家氣質。而更為龐大的存放,則是帝后璽冊、宮廷鐘錶、醫藥檔案、生活器具……這些文物共同構成了一部立體而鮮活的「宮廷生活史」。

它們大多未曾離開過紫禁城,是這片土地最原生的記憶。其收藏之廣、體系之完整,奠定了它作為中華文明集大成者的地位。這裏的每一件文物,不僅是一件藝術品,更是明清時代肌體的一個個最重要的元素,承載着600年歷史最細微光輝的脈搏。

相比之下,台北故宮的近70萬件藏品,則是一次「國寶精華的遴選」。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為避戰火,故宮博物院的精華文物踏上了萬里南遷的征途。這趟遠征的終點,一部分便落在了台北。於是,我們看到了范寬《谿山行旅圖》的雄渾氣魄,《祭姪文稿》悲情裏的優美,看到了毛公鼎內銘文的滄桑,看到了那棵巧奪天工的「翠玉白菜」。

台北故宮的藏品結構像一個「精品店」,它集中了當時中國最頂尖的藝術品,尤其在宋代書畫、瓷器和青銅器領域,堪稱世界級寶庫。這近70萬件文物,有人說這是中華文明在存亡續絕之際,為民族保留的文化火種、藝術根脈。

當我們談論文物的流散時,南京是一個無法繞開的坐標。南京博物院本身,是中國第一座由國家投資興建的大型綜合博物館,其前身是民國時期的「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

在抗戰文物南遷的浩大工程中,大量文物曾匯聚於南京。戰後,部分文物並未北返,而是留在了南京。此外,為充實中博籌備處的收藏,當時曾從北京故宮調撥了相當數量的文物,其中就包括聞名遐邇的「三希堂」法帖中的《中秋帖》和《伯遠帖》(後雖被購回,但歷程複雜)。

因此,民間常說的「南京博物院未歸還的文物」,並非一種簡單的「借而不還」,而更多是那段特殊歷史時期造成的權屬與保管關係的複雜遺留。

這些文物,同樣是那場大遷徙的親歷者。

它們像一群停在半路的候鳥,在金陵古城找到了暫時的棲身之所,卻也因此成為了北京、台北兩個故宮之外,另一個敘述歷史真相的見證者。它們的存在,提醒着我們那場文物遷徙的規模之巨、路線之複雜,遠超簡單的「北京—台北」二元敘事。

北京故宮的186萬件,台北故宮的70萬件,以及南京博物院關聯的那些歷史遺留,共同拼貼出一幅中國文物的百年流離圖。

北京故宮以其海納百川的體量,展現了文明的廣度與厚度;台北故宮以其璀璨奪目的精華,彰顯了中華文明的精度與優雅;南京的故事,則記錄了這場遷徙過程中的點點插曲,而這些插曲依然延續至今。

文物雖有離散,但文脈從未斷絕。

這些數字背後,是同一個民族的文化根魂。它們在不同的空間裏,向世人訴說着同一個偉大文明的故事。我們期盼的,並非僅僅是物理上的重聚,更是心靈上的共鳴與文化上的相守。

當我們在北京仰望紫禁城的星空,在台北欣賞《谿山行旅圖》的壯美,在南京探尋歷史的蹤跡時,我們便完成了一次跨越海峽的文化巡禮。因為無論身在何處,它們都是中華文明共同的瑰寶,也是今天我們需要共同守護的精神與藝術之美的源泉。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