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泰山,天下泰安。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同胞,小時候就在課本上讀過:泰山封禪。泰山在1987年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是中國第一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遺產編號:437)。
10月份有機會與內地及台灣團友一起在「雨中登泰山」,導遊說,能在雨中登泰山的機會並不常見,泰山的河溪在下雨期間才流水不斷,我們遇上好時機了,上善若水,水潤萬物,十分難得。
山東省泰安市的中軸線,南起通天街南端的通天坊,是明代泰安古城南城門遺址 。向北經過通天街、遙參亭進入岱廟,再從岱廟北門厚載門出來,沿中軸線繼續向北1.5公里可到達泰山登山口紅門 。
我們的行程從泰安古城的通天坊開始。這座明代遺留的城門樓子,青灰色的磚牆被雨水沖刷得發亮,導遊說這就是泰安中軸線的「龍頭」。向北走便是通天街,青石板路被雨水潤得油光鋥亮,兩旁的老字號店舖掛着紅燈籠,雨滴順着燈籠穗子往下淌,像極了香港春節時的年宵市場,只是多了幾分古樸。
走到街盡頭,遙參亭的朱紅大門豁然開朗。團裏的台灣小夥伴打趣說:「這排場比台北故宮的側門還講究!」穿過亭院,眼前出現一座四柱三間的石牌坊「岱廟坊」,雕花繁複得讓人眼花繚亂。導遊指着坊上「峻極於天」的匾額說:「這四個字講的就是泰山至高無上的地位,等會兒進了正陽門,才算真正踏入了帝王家的地盤。」
跨過岱廟正陽門的門檻,彷彿瞬間穿越到另一個時空。雨絲斜斜地打在天貺殿的琉璃瓦上,濺起細碎的水花。殿門前的銅鶴銅龜被雨水洗得發亮,導遊突然拋出個問題:「你們知道『無事不登三寶殿』指哪三個殿嗎?」看我們答不上來,他笑着揭曉答案:「其中一個說法就是:北京故宮太和殿、曲阜孔廟大成殿,還有咱們眼前這座天貺殿!」
轉到東御座院內,一塊不起眼的石碑被玻璃罩着,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秦泰山刻石」。雨水順着玻璃往下流,模糊了碑上李斯的篆書,卻遮不住那種威嚴。「這可是秦始皇封禪時立的碑,」導遊的聲音透着興奮,「上面既有始皇帝的功德,也有秦二世的詔書,全中國就這麼一塊!」
最讓我震撼的是院裏的漢柏。樹幹粗得要兩個成年人合抱,樹皮像老龍鱗一樣開裂,卻依然枝繁葉茂。雨滴順着松針滑落,在樹根積成小小的水窪,倒映着千年古樹的影子。展廳裏展出的明五嶽真形圖碑上刻着神秘的符號,導遊說這是古代的山神圖騰,「就像香港黃大仙廟裏的籤文,都是古人與天地溝通的密碼。」
登泰山時,雨還在下,山澗裏的水流得正歡,團友們互相攙扶着往上爬,台灣的小林開玩笑說:「這哪是登山,簡直是香港的麥理浩徑PLUS版!」
越往上爬雨霧越濃,快到南天門時,金碧輝煌的碧霞祠突然從雨霧中冒出來。廟裏供奉的碧霞元君又稱泰山娘娘,導遊說她是掌管生育的女神,「就像香港人拜的送子觀音」。南北文化十分有趣,北方祭拜泰山娘娘,南方則祭拜天后娘娘。我們去時正趕上法事,住持張誠達道長穿着道袍主持儀式,他可是中國道教協會的副會長呢。香煙繚繞中,雨滴混着香灰落在地上,凝成小小的泥團,團友們都說這是「神仙的恩賜」。
終於登上玉皇廟,站在1,545米的泰山極頂。雨停了,雲海在腳下翻湧,剛才還在攀爬的十八盤變成了一條細細的帶子。廟門前的「五嶽獨尊」石刻被雨水沖刷得格外醒目,團裏的北京大哥說:「這四個字比紫禁城的太和殿還霸氣!」我突然想起課本裏說的封禪大典,秦始皇、漢武帝都曾站在這裏祭拜天地,那一刻,香港的維多利亞港和台北的101大樓彷彿都在腳下,心裏湧起一股莫名的感動,原來我們的根,早在兩千多年前就緊緊連在一起了。
下山時路過斗母宮,導遊指着院裏的太極圖碑說:「這陰陽魚就像咱們港澳台地區與內地,看似不同,其實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雨又淅淅瀝瀝地下了起來,打在臉上涼絲絲的,卻讓人心裏暖暖的。這次泰山之行又走了一趟尋根之旅,那些課本裏的文字、博物館裏的文物,突然都活了過來,變成了腳下的石階、眼前的雲霧、耳邊的雨聲。
在香港每當路過黃大仙廟,我總會想起泰山的碧霞祠;看到中國銀行大廈的玻璃幕牆,又會想起岱廟的秦刻石。原來文化的根脈,早已隨着「雨中登泰山」,深深扎進了心裏。下次再去泰山,我一定要帶上青少年,告訴他們:這是我們中國人的根,這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作者/圖片:文旅部 香港青年中華文化傳播大使 梁家僖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