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珍
龍岩的山山水水間,一股溫潤的文化新風正悄然喚醒鄉村振興的根脈。鄉村文化會客廳以鮮活形態、蓬勃生命力,在閩西大地流淌奔湧。曾揣測是否「概念嫁接」或「文化炒作」。直到踩進鄉土,觸碰到時光浸潤的技藝、修復的場地與鄉間煙火,才讀懂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密碼,藏在村落獨有的文化肌理中,串聯在文化會客廳的脈絡裏。
文旅融合、資源整合、品牌培育、文明實踐、新農人培育,在龍岩鄉村文化會客廳裏有了可觸可感的鮮活模樣。走進永定全國首個客家文化數智演繹空間,光影流轉間,未來土樓的輪廓與客家先民的遷徙故事交織,讓古老建築在科技賦能下煥發出穿越時空的生命力;非遺歌舞劇《客從何來》的舞台上,採茶舞的輕盈、客家山歌的悠揚,將「客」的根與魂娓娓道來。非遺萬應茶傳習所內,藥材研磨的沙沙聲裏,藏着客家人「藥食同源」的智慧;酒博物館的舊酒器與釀酒故事相映,讓工業遺存變成了可觸摸的文化符號。
在岐嶺下山村,文化會客廳與鄉村生活深度共生。華僑女英烈陳康容文化園裏,烈士的家書在展櫃中靜立,講解員帶着鄉音的講述,讓烽火歲月有了溫度;培文館的舊書籍、老照片勾勒着村落發展的記憶,在新農人創業基地裏,年輕人正直播家鄉特產,傳統與現代在此相融;望村樓飄來的山歌是傳承人張口就來的動人調子,「山歌黨課潤民心」的唱詞在土樓裏回響;紅色文化會客廳中,村民講活老軍裝、舊農具,讓紅色文化走進心間。
下洋鎮中川村的文化會客廳,藏在普通小學的改造裏。書聖王羲之《蘭亭集序》巨幅呈現,鄉村書法博物館裏追溯書法起源,書法體驗館內,孩子們握筆臨摹墨香瀰漫;胡文虎紀念館中,僑胞「實業救國」的往事徐徐展開。這一刻我忽然明白,鄉村文化會客廳不是華麗建築,而是「讓村民與歷史對話、讓孩子與傳統親近」的平台,是研學、鄉村遊的好去處,文化「活」在了日常。
武平的文化賦能寫進了綠色、紅色與煙火氣中,呈現出多元化狀態。東留鎮非遺捶魚傳習所傳承人捶打魚肉,雪白魚糜在節奏中成形,捶打聲裏滿是生活智慧。黃坊村改造小學裏的「家鄉味」體驗區,炸豆腐、蒸簸箕粄的美味在唇齒間復活。百家大院的青磚黛瓦間,歷史滄桑與文化活動在此交融,老建築有了新生命力。黃坊村以「我有青山·竹富果香」走出「四季遊玩」路徑,鄉村運營官帶村民辦賞花節,讓綠水青山成「金山銀山」;萬安五里村將閒置校舍改造成「零碳文化會客廳」,太陽能設施與傳統農具相映,讓低碳成村民日常;永平帽村的紅色舊址迎來研學團隊,革命故事有了新表達;中山陽民借「十里翠竹」完成「閒置空間·產業孵化器」蛻變,網信新農人直播竹編、龍河竹漂引客來,「水墨陽民」成了鄉村振興樣板。這些村落印證了鄉村文化會客廳不是一種套路、一個範本,而是村落深挖資源後長出的獨特「文化樣板」。
在連城縣隔川鎮隔田村,我讀懂「傳承」的真意。非遺連城拳傳承人藏着客家人的堅韌;舞青獅的鑼鼓聲喚醒村落活力,成了村民的精神圖騰。公祠散落在村落中,春日祭祖時,老人講着遷徙歷史,年輕人用手機記錄,家族故事在代代相傳中成了文化基因。我徹悟,非遺保護不是簡單的口號,讓非遺有人學,故事有人聽,老建築有人守,便是「活」的傳承;讓村民因文化自豪、因傳統凝聚,便是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註釋。
作為鄉村文化會客廳特派員,要做「文化擺渡人」,協助村落挖文化、整資源、創品牌、育人才,讓紅色基因在文明實踐中播撒,讓傳統文化在藝術賦能下傳承與創新。當村落守住根脈、村民找到歸屬感,鄉村文化有了吸引力,文化會客廳便有了持久吸引力,鄉村振興也有了最堅實的力量。而我們要做的,是把理論的光引向實踐土壤,讓文化會客廳的種子,在閩西大地長出更繁茂的未來。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