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日本政府於1993年「河野談話」中曾承認日軍慰安婦制度涉及強迫和欺騙,遭日本右翼勢力視之為「國恥」。安倍政府上台後,右翼團體屢屢公開徵集簽署,要求日府撤回或淡化「河野談話」。日本駐香港總領事館就有關香港發現日海軍慰安所群址事件向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回函稱:日本政府在慰安婦問題上繼承「河野談話」基本立場。但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翻查外務省網站發現,日本政府的官方表態與「河野談話」核心內容截然不同。
1991年12月日本政府對二戰中日軍相關「慰安婦問題」進行調查,時任內閣官房長官河野洋平於1993年8月4日宣布調查結果。日本外務省網站公布的歷史談話內容承認日本「在較長的一段時間裏,曾在較大地域範圍內設有慰安所,並存在大量慰安婦。慰安所是應當時軍方要求而設置運營的。而且舊日本軍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慰安所的設置、管理以及慰安婦的運送。慰安婦主要由接受軍方要求的商家來徵集,但實際中存在許多矇騙或強制等情況,且官方等確實直接參與此事。慰安婦在慰安所處於被強制狀態,生活痛苦不堪……」這段談話被稱為「河野談話」,也為日本與中、韓等國在更多層面的交流奠定了基礎。
否認「強徵」與「性奴役」
安倍右翼政府上台後,包括日本「新歷史教科書編纂會」在內的右翼群體堅稱「慰安婦是自願的」,是「商業契約的一部分」,持續要求政府撤回及淡化「河野談話」。那麼其訴求與態度,是否為現時日本政府所支持和承認呢?
8月10日,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向日本駐香港總領事館發送採訪函件並附七個問題。8月29日,日領館回函稱,「日本政府在慰安婦問題上的基本立場,承繼1993年8月4日內閣官房長官談話之內容。」
不過,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翻閱日本外務省網站發現,就慰安婦問題,日本現屆政府在「強徵」與「性奴役」官方表態上,與「河野談話」核心內容截然不同。
外務省的相關立場表述中說,「有些說法很難說是基於歷史事實,例如『強徵』(forceful taking away 英文為外務省表述原文,下同)和『性奴役』(sex slaves)的指控……在日本政府能夠識別的任何文件中都無法得到證實……『性奴役』一詞與事實相矛盾,因此不應使用。」「為了實際方便,日本駐首爾大使館和駐釜山總領事館前的雕像被稱為『慰安婦雕像』。但這個詞並不反映雕像正確地體現當時那些女性的現實情況。」
專家斥日政府卸膊
上海師範大學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認為,日本領事館答覆秉持「河野談話」立場,應該予以肯定。但未回覆具體問題,顯示其態度謹慎,同時也刻意迴避日本政府的戰爭責任,以免招致輿論批評和日本政府指責。這表明日本的外交系統與政府一樣,不願意徹底承擔侵略責任、反思歷史。這種曖昧立場對日本與亞洲其他國家塑造共同的歷史觀、建立亞洲命運共同體及亞洲的和平都是不利的。
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吳軍捷接受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採訪時,批評日本政府近年淡化「河野談話」、官方網站刪改慰安婦史料。他稱「日本未清算日皇的戰爭責任,軍國主義遺毒猶存,是對歷史的背叛。」
本報發給日本駐香港總領事館採訪函件
《香港文匯報》有關求證日軍於港實施慰安婦制度的採訪函
日本國駐香港總領事館:
《香港文匯報》擬就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軍隊於中國及香港地區設立慰安設施及徵用慰安婦之歷史進行專題報道,期望透過貴方的回應,促進公眾對歷史事實的理解與認識。茲誠摯邀請貴方接受本次採訪,針對以下議題提供說明與見解:
1、日本政府或軍方在侵華時期,對「慰安設施」及「慰安婦」的官方定義為何?是否有制度性規範或文件記載?該定義是否等同於現時日本政府的口徑?
2、近年中國學者透過日軍檔案與地方調查,揭示多處慰安設施所在地。貴方對此類研究與報道持何態度?是否有官方回應或反駁?特別是曾於香港建設的「桃園」「吾妻屋」「南海莊」「乙姬」的情況,是否有回應?除此之外,(包括海軍和陸軍)是否還在香港其他地方建有「慰安所」或「慰安設施」?
3、2017年香港保釣行動委員會於中環天橋設置慰安婦紀念像,據報日本駐香港總領事館曾向特區政府提出抗議。請問貴方是否可確認此事?抗議內容與立場為何?
4、香港的博物館將在8月底開始展出有關慰安婦史,部分內容涉及香港地區。貴方是否知悉此展覽?是否有官方立場或回應?
5、1993年河野洋平官房長官曾承認日軍以誘騙或強制手段徵用慰安婦並表達歉意。請問日本政府目前是否仍維持該立場?是否有政策或言論上的改變?
6、日右翼團體近年一直否認在侵華戰爭中包括強徵慰安婦等暴行,其背後是否為日本政府所支持?
7、有報道指出二戰結束後,日本亦曾組織本國女性「慰安」駐日美軍。此舉是否延續戰時慰安制度?是否涉及政府主導性奴役本國女性的爭議?
敬請貴方於8月底前方便時段安排回覆或接受訪問,我方將依照貴方意願安排形式(書面、視訊或面談)。如需進一步了解採訪背景或問題細節,歡迎隨時聯繫。
電郵:idnews@tkww.com.hk
此致
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
2025年8月10日
【話你知】日迫聯合國修改規則 受虐國申報竟需施暴國許可
2015年中國《南京大屠殺檔案》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名錄》,日本政府與右翼團體隨即反制。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發表了「戰後70周年談話」直接表示「不能讓與戰爭毫無關係的子孫後代,背負不斷謝罪的宿命」。一個月後,「慰安婦真相國民運動」等右翼組織向日本政府提交聲明,要求阻止中國申報抗戰相關檔案。該組織的發起人之一加瀨英明是日本著名右翼學者,其父加瀨俊一曾任戰時外交官,並出席過日本投降簽字儀式。
2017年中、韓等國聯合申報「慰安婦」檔案,遭日本反對,並威脅若檔案入選將退出教科文組織,導致審議陷入「無限期對話」。202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修改規則,只要有會員國反對,申報即無限期擱置。
這種組織化的否認與阻撓,不僅拖延了慰安婦史料的國際認證,也為其他加害國提供效仿,嚴重削弱了受害國透過國際機制爭取歷史正義的可能。
港抗戰展慰安婦資料少 新研究尚未納入官史體系
今年8月底始,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與內地博物館聯合舉辦抗戰專題展,康文署此前回覆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稱兩展均會展示香港慰安婦史料。惟記者走訪後發現相關展示內容極為稀少。有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接受採訪時表示,這表示香港政府尚未將最新研究發現納入官方史料體系。
港展慰安婦史料20年未更新
香港歷史博物館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合辦的抗戰展中有關香港慰安婦的介紹只有寥寥數語,展出史料也僅是數十年來坊間流傳為日軍高級慰安所的千歲館暨千歲花壇於當年的宣傳單頁。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與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合辦的抗戰展中的有關史料是一張舊照,說明稱「日軍設在香港駱克道的慰安所舊址(今香港灣仔區東華三院德雅樓)」。該舊址是上海師範大學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在1999年訪問香港中文大學進行田野調查時確認的,但該樓已於2004年改建為東超商業中心,這意味着相關史料已逾20年未曾更新。
康文署稱博物館將適時納入新研究
有業內人士接受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採訪時表示,香港政府尚未將最新研究進展納入官方體系。他解釋稱,就內地經驗而言,一般需要政府史料研究機構認證,再上報至國家層面。上述展覽疏漏不僅意味着香港對慰安婦史料研究有限,也顯示兩地學術界的互通渠道有待打開。
「歷史監察網民自發」召集人李美娜則關注到香港與內地學術交流不足的問題,建議康文署加強兩地學者合作,合辦研究或研討會,系統整理抗戰史料。並參考內地做法,建立本地史料認證機制,保存慰安婦及其他抗戰歷史的證據。
康文署回覆查詢時表示:如有充分和合適關乎慰安婦的歷史資料,會考慮納入轄下博物館展覽。並強調轄下博物館一直有透過與歷史學者、專家顧問、學術機構和內地博物館的諮詢和討論,對相關歷史進行考證和研究,有系統地蒐集、收藏和整理歷史資料,並會適時展示。
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吳軍捷接受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採訪時建議將相關歷史融入教育,如在中學歷史課本增補「香港淪陷時期婦女苦難」專題,以及於博物館設專區,以照片、口述、日軍文件還原真相。他不主張在現已確認的慰安所原址懸掛紀念銘牌,認為有關樓宇多已改建為民居或商用,恐影響居民生活與物業價值。但大有大廈附近商舖經營者表示,「顧客不會因為有銘牌就不來買東西,物業價值也不會因此變動。」
系列報道: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