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的熱潮尚未消退,日本復活軍國主義的圖謀便已開始蠢蠢欲動。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沿用日本右翼淡化或否認歷史的話語邏輯,發表涉台言論,在愚弄日本國民之餘,更進一步為日本軍國主義復辟解除封印,值得國際社會高度警惕。香港文匯報延續此前的慰安婦系列調查,揭露日本海軍於香港曾設立至少四所慰安所的歷史史實後,再次基於日本軍方檔案與相關原始文件推出本期後續調查,旨在以第一手史料還原事件脈絡,梳理右翼與日政府否認歷史的路徑與手法,供讀者在面對當前輿論與政治語境時,做出基於證據的判斷。
(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於今年7月連續刊登侵華日軍位於灣仔謝斐道設立四家海軍慰安所的報道引發內地和海外讀者的關注。有日本讀者寄來據港日軍「軍事極秘」文件,印證本報前述報道的同時,亦提及新線索與信息。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確認了文件的真實性後再度進行深入調查,證實侵華日軍於港所設的「慰安設施」,遠比想像中複雜。浸會大學歷史系主任鄺智文團隊亦在接獲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提供史料的同時,對日據香港網站數據進行增補和訂正。
本報研判史料 助專家修訂研究數據
浸會大學歷史系主任鄺智文團隊根據日據時期的《日本人關係電話簿》,早前於日據香港網站率先標註位於灣仔謝斐道附近的四間慰安所,但相關信息仍僅限於民間資料,未有日本軍方資料進行佐證。
會館俱樂部食堂列「慰安」體系
上述「軍事極秘」文件,名為《香港佔領地總督與第2遣支艦隊司令長官關於香港警備及軍事管理實施的協定備忘錄》,成文時間為「昭和十七年(即1942年 編者註)五月四日」。內容主要涉及日軍對香港民用設施的佔用和管理瓜分。從行文習慣上來看,文件符合日本「明治」至「昭和」時期的公文風格。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據文件名,於日本國立公文書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查詢確認,其為現藏於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的「昭和17年 『陸亞密大日記 第19号2/3 』」文件的一部分。
前述文件正文第三頁「移交」項目中,赫然出現「慰安設施」分類。其文稱:「海軍會館(舊英京飯店)海軍將校俱樂部(六國飯店)海軍慰安所(四棟)海軍指定食堂(五棟)將在適當時機移交管理。」這是二戰期間日軍於香港設置慰安設施軍方文件的首次發現。同時也意味着日軍在佔領香港後於短短5個月時間內,便建立了龐大的、等級森嚴的慰安設施體系。
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於日據香港網站進行數據比對,發現海軍會館(舊英京飯店)並未出現在上述網站上,而網站中的海軍將校俱樂部亦不在六國飯店。
學者據本報提供文件更新網站
7月中旬,鄺智文教授在回覆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查詢時表示,已將海軍會館(舊英京飯店)的信息增補標定於日據香港網站上。至於文件中提及海軍將校俱樂部,網站根據1943 年 11 月出版的《日本人關係電話簿》信息,標註其地址為柯布連道 10 號,再結合一張相信攝於1941年9月的老照片比對,顯示當時柯布連道與告士打道交接處曾開設有六國飯店第二支店,「相信這可以解釋為何日軍文件中說海軍將校俱樂部在六國飯店。」
鄺智文表示,文件中所提及的四所海軍慰安所,應為此前日據香港網站中標識的「吾妻屋」、「乙姬」、「桃園」和「南海莊」,但文件中海軍指定五間食堂,於《日本人關係電話簿》只提及第一和第三食堂,「另外幾間可能因停止運作或其他原因未有提及。」
日軍食堂俱樂部涉性奴役非個案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軍文件中「慰安設施」場所,除被明確為海軍慰安所的處所外,還涵蓋會館、俱樂部、食堂等。似乎「慰安設施」於日軍而言,更多僅是正常消閒之用。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上海師範大學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接受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採訪時表示,侵華日軍慰安所名目繁多,有會館、食堂、酒吧、俱樂部、集會所等。在黑龍江、吉林、天津、山東、湖北、台灣、上海、南京、東莞、武漢等地均有案例證實其存在性奴役女性的情況。「所以許多慰安所名稱是遮人耳目,帶有欺騙性質的。」蘇智良說。
「慰安」定義日領館避答
此外,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在多份被公開的侵華日軍文件中發現「酌婦」、「藝妓」、「娼妓」等分類表述。蘇智良認為,這些稱謂都帶有「慰安婦」性質,只是依託場景不同。「她們可能收到的並非金錢,而是日本軍票。這些票據在日治下可以流通,一旦戰爭結束就是廢紙一張,有台灣慰安婦便有這樣的經歷。戰爭當中,日本各地領事會對妓院和慰安所進行統計,但不是很清晰甚至很曖昧。」蘇智良說,可能有些「慰安所」具有商業性質,但同樣要接受日本軍方管控,「比如說,慰安婦要體檢,日軍甚至會派憲兵去檢查。慰安婦歷史現象非常複雜。」
那麼香港的慰安設施是否也存在同樣狀況?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主任鄺智文認為,現時未有進一步資料進行證實,故如食堂等,其實際功用暫不能確定。
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特向日本駐香港總領館發送採訪郵件,要求其提供二戰時期日軍規範性文件對「慰安設施」進行解釋。至8月底,日領館回函但迴避了相關問題。
更多文件證慰安所與日軍是從屬關係
多份日軍和盟軍歷史檔案顯示,日軍管控和運營慰安所,且按職級劃分時段或「消費」級別;禁止任何人在慰安所內使用現金,需提前換取「慰安券」。此外,日軍在亞洲多國存在強制賣淫,顯示香港的慰安設施並非孤例,而是侵華日軍在亞洲推行的系統性制度的一環。
日軍司令部直管
現藏日本防衛研究所,編號為「C01000411800」的「昭和17年 『陸亞密大日記 第24号1/3 』」文件中於1942年4月,由香港佔地總督部上報給日本陸軍省的「戰鬥月報」有關「衞生」的條目下,將「慰安所從業者」與「慰安所衞生設施」的防疫要求,放置於「軍隊衞生」分條目下。這顯示香港慰安所一直位於日軍的管控之下。
亞洲歷史檔案中心編號「C14061140900」的名為「第12基地軍團總部海軍慰安所使用規定」(成文於1945年1月)文件也證實,印度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的日本海軍慰安所,位於海軍司令部管轄之下,運營房屋基本傢具由軍方提供,慰安所從業者有義務妥善保管,並負責衞生清潔工作及配合軍方定期進行體檢。
慰安所等級森嚴
文件還將上述慰安所分為「鶴」「龜」「松」「竹」「梅」五個等級。「鶴之家」「龜之家」等級為準士官以上及同待遇者使用,後者包括海軍文官、軍屬,以及司令部允許的駐地商社人員和其他被司令部許可者,費用為7元(24點以前)和15元(24點以後);「松之家」為海軍下士官兵及被許可者使用,時間限定30分鐘,下士官3元、兵2元。而準士官若要使用,需待晚9時至晚11時段,但同一時長支付費用為5元;「竹之家」為後勤部隊人員專用,費用為一小時以內5元;「梅之家」為後勤部隊以外軍屬和商社關係人員用,費用為一小時內5元。但文件同時強調,不允許於慰安所內支付現金,故而日軍支付費用為提前換取的「慰安券」。
日本防衛研修所圖書館成文於1942年7月的「馬斯巴特島(位於菲律賓 編者註)警備隊日誌」顯示,「軍人俱樂部」是為日軍「慰安」需求所建,日軍各部赴「軍人俱樂部」的周期有明確時間限制,下士官兵和將校也存在不同的「入場時段」及1.5比索和2.5比索的「消費」分檔。
亞洲歷史檔案中心多份盟軍控方文件顯示,日軍在亞洲多國存在強制賣淫的情況。此外名為「軍慰安所並娛樂狀況調查回函」的文件顯示,慰安所內的慰安婦會被不定期派出前線「慰安」。
【特稿】繁華下的沉默 英京飯店前世今生
灣仔莊士敦道與菲林明道交界,車輛如流、行人似織。現代化建築的玻璃幕牆高聳入雲,纖塵不染得能映出碧空,外牆布滿食肆、時裝及奢侈品廣告,一派繁華商業景象。大有大廈靜靜地佇立在路口西北角。80年前大有大廈曾是灣仔地標性建築,當時它叫「英京大酒家」,即為前述日軍文件的「舊英京飯店」。
抗戰酒樓被充慰安設施
公開資料顯示,英京大酒家1938年開業,以豪華裝修著稱。舊香港照片顯示酒家外牆裝設有霓虹招牌、徹夜長明,更有「英京酒家國際宴會中西酒菜」「廣州四大酒家廚師世界知名」的霓虹牌匾,是當時香港頂級食肆之一。抗戰期間,宋慶齡在港開展「一碗飯運動」,並於1941年7月1日晚在英京飯店主持了開幕典禮。1981年澳門富商高可寧後人宣布把英京大酒家與東方戲院同期結業,並整合開發現代化大樓,即現時的大有大廈。
淡忘成為歷史的缺口
大有大廈附近居民林女士表示,其對灣仔一帶曾有慰安所的歷史有模糊印象。「小時候聽長輩提過日本兵在這邊做壞事。」
附近經營茶餐廳的陳先生也對相關歷史一無所知,「這棟大廈有什麼特別?我只知道租金貴。」
或許,英京飯店的歷史與現代港人生活聯繫並不緊密,但市民和商戶的心態折射出香港當代社會對戰爭傷痕的淡忘。「歷史監察網民自發」召集人李美娜接受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採訪時呼籲香港應「多走半步」,政府及社會各界應重視慰安婦議題,推動相關歷史教育及學術研究,並建議康文署更新展覽內容及建立本地史料認證機制。此外,香港還應借鑑韓國「共享之家」(House of Sharing)等模式,建立慰安婦資料館,並將性暴力、性別平等、PTSD等內容納入教育課程,培養社會公眾同理心,推動和平教育。
雖然曾經的英京飯店已經於物理意義上消失,但它依然在俯視着灣仔川流不息的芸芸眾生。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