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鍵行、曾業俊)特區政府本月初上調全年經濟增長預測至3.2%,主因出口、消費及投資三大環節的表現均持續良好。金管局助理總裁(經濟研究)朱海斌昨日出席活動時表示,香港出口貿易依然強勁,主要受惠上半年因應美國關稅措施而出現搶出口效應、人工智能熱潮帶動亞洲供應鏈需求及貿易多元化部署,香港出口增長主要來自非美市場,出口至東盟顯著增長,抵消對美出口下降有餘。
東盟在區域貿易融合作用重要
朱海斌昨出席「東盟與中日韓經濟合作與金融穩定論壇」時指出,亞洲經濟韌性受惠於區域經濟及金融市場架構的融合。他又引述一項調查顯示,東盟經濟體之間的貿易佔比約20%,東盟與中日韓貿易佔比則達43%,反映東盟在貿易融合仍有空間推動區域貿易一體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超級聯繫人」,可擔當橋樑角色。
他又認為,綠色轉型可成為區域融合發展的領域之一,可善用內地產能推動區內清潔能源轉型。他引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亞洲潛在綠色投資額每年達1.1萬億美元,而香港今年安排發行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總額超840億美元,按年增長超過60%,今年上半年亦升15%,為綠色轉型提供支持。
出席同一場合的證監會行政總裁梁鳳儀認為,地緣經濟戰略及關稅壁壘的再起正在重塑全球供應鏈,將原本無縫銜接的全球網絡分割成區域性集群。在亞太區的區域化發展正出現重大轉變,目前區內貿易已佔亞太區出口總額的近60%,反映企業正將生產基地分散至東盟經濟體,而東盟亦已成為活力澎湃的經濟共同體。
去年全球40%FDI流入亞洲
梁鳳儀提到,投資流向亦出現變化,在全球逆風下,亞洲發展中市場在去年仍然吸引超過6,000億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資(FDI),佔全球資金流入的40%,東盟在當中獨佔鰲頭。為保持金融樞紐的地位,香港的金融機構已與重塑後的區域財資中心、供應鏈融資及資本市場重新搭建橋樑。中東及其他區域市場亦正放眼香港,尋求實現多元化及建立新的金融聯繫。在香港上市的沙特股票ETF隨後亦在中國內地的交易所互掛,便是最佳明證。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