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姜嘉軒)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在胃癌研究上取得突破,揭示人體「第二大腦」,即消化系統中的腸神經元,會影響腫瘤生長及治療反應。研究顯示,腸神經元會促使胃癌細胞更依賴脂質(即脂肪酸和膽固醇)來維持生存,若癌細胞有神經元滲入,使用膽固醇抑制劑治療,可提升殺死癌細胞的效果6.3倍。這項發現為開發個人化胃癌療法開闢新方向,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細胞—幹細胞》期刊發表。
港大醫學院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掃描細胞中約2萬個基因,最終鎖定兩個脂質代謝相關的關鍵因子,分別為控制脂肪酸的ACACA,及控制膽固醇代謝機制的LSS,這兩個因子就像癌細胞的「能源工廠」,幫助它們製造脂質,維持生長。小鼠實驗結果顯示,透過抑制劑阻斷這些因子,可減緩腫瘤生長速度平均達65%。
更關鍵的是,研究團隊開發了模擬腸神經元與腫瘤互動的研究模型,將腸神經元與胃癌類器官共同培養,以模擬患者癌細胞受到神經元滲透的情況。結果發現,癌細胞內的脂肪酸代謝水平明顯升高,換言之癌細胞變得更加依賴脂質。如再配合使用膽固醇抑制劑,殺死癌細胞的效率將可提高6.3倍。
有助開發胃癌新藥
領導研究的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黃兆麟表示,這項發現不僅有助開發胃癌新藥,亦有助制定預測方法了解患者對療效的反應,同時突顯出針對神經元與癌細胞互動作為治療方針的重要性。有關研究未來更有潛力擴展至其他涉及神經元滲透的癌症,例如胰臟癌或肝癌,為腫瘤微環境研究提供新視角。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