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孔雯瓊 上海報道)上海海派藝術館22日舉辦「筆陣橫掃——舒同120周年誕辰書法文獻展」及學術交流會,以文獻展示與學術交流相結合的方式,全面梳理當代書法大師舒同的藝術成就與貫穿筆墨人生的時代精神。
展覽集中呈現舒同書法作品文獻複製品50餘組(件),涵蓋其代表性榜書、毛澤東詩詞題材創作、自書詩及題字等多種類型,展現舒同從長征時期筆戈並舉到創立「舒體」的藝術歷程,突出其「七分半」字體融匯楷、行、草、篆、隸與顏、柳、何紹基等名家精髓的獨特風格,同時亦涵蓋其各時期珍貴影像、出版物、讀書批註、文房用具,以及部分題匾、碑刻拓片和書畫作品複製品等。
革命精神與書法藝術並軌
交流會匯聚全國書法界、文化界、評論界專家,圍繞「舒同與二十世紀書法變革」「舒體的筆墨體系與美學價值」「革命書寫與藝術人格」等議題展開探討。軍旅書法家、上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原副主任童世平分享了一件往事——1984年,《文匯報》組織了一場面向全國青少年的書法競賽,共收到56,000件作品、15,500名作者投稿,舒同評價競賽「規模之大、人數之多、質量之高,超出預期」。童世平說,這件事折射出舒同在書法界的高度聲望和影響力,也凸顯了他對群眾性書法活動的重視和支持。
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主席丁申陽高度評價舒同以革命精神滋養書法風骨的獨特創造。他指出,舒同能夠獨創「舒體」,來自其革命者身份所積澱的深厚歷史底蘊,舒同不僅開創了現代書風,更以自身革命家與書法家的雙重身份構築起新中國書法的重要基石。
丁申陽分析了舒同的筆法特徵:一是「圓」,圓融流轉;二是「厚」,線條豐腴沉穩;三是「重」,落筆分量足;四是「拙」,不求纖巧雅麗,而是在大氣象中蘊含一種拙厚之氣。他強調,舒同的「綿裏藏針」尤為獨到,屬於「越放大越好看」。
著名書法評論家胡傳海形容,觀賞舒同書作常會產生「如老熊當道,百獸震恐」的震撼力,這種震懾力不僅來自筆畫的厚重,也來自他整體書風所呈現的宏大氣象。胡傳海進一步總結舒同書法的四重特質:氣象宏闊、幅面寬博,遠望如鋪陳開來的大場景;氣勢奪人,線條飽滿、節奏強烈,具壓迫感和震撼力;氣局高古,取法碑學,以顏體為根基,風格沉厚古樸,顯現出深沉的歷史感;氣局開拓,既承繼傳統,又在筆法結構上自出機杼,為後來者打開了新路徑。
書法不止技法更在於見識
著名篆刻家、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劉一聞表示,欣賞舒同書法繞不開一個核心問題——其「學術所宗」。舒同早年受楷書傳統滋養及「顏柳」體系影響,歷史上學「顏柳」的書法家眾多,但能化古為今、形成個人鮮明風格者寥寥。談及書法學習的核心,劉一聞提出是見識決定高度,「書法界常討論用筆、用墨,但技法之外更關鍵的是見識。做藝術要有識見高明 ,如果不讀書終究表面。」
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劉一聞強調積累越厚,作品越高,如果一個人只接觸極少數楷書樣式、審美趣味,其作品的表現也會受限,「年輕人應拓寬眼界,多讀書、多觀摩、多與大師作品對話,否則難以建立自己的獨立審美。」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