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同與上海淵源深厚,這裏是他工作和戰鬥過的地方,留下了華東師大、同濟大學、華紡、華東化工、一醫、二醫、上財、上戲、上體、勞動報、青年報、上海站、上海展覽中心等一批墨寶,其中「上海」二字已成為城市標誌字體,上海也成為「舒體」最為流行的地區之一。
上海原文廣局黨委書記、上海博物館原館長陳燮君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表示,舒同不僅在政治生涯中深度參與上海建設,更在書法藝術與公共文化發展上為上海留下了深刻印記。「舒同自1949年起正式在上海任職,在滬五年間不是『偶爾提字』,而是以領導者的立場和藝術家身份同時介入文化建設。」陳燮君說,在新中國初期,「公共文化空間」並非普遍概念,但舒同的書法已在街道、高校、醫院及軍旅體系中廣泛傳播,對人民審美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可低估。同時,海派文化與舒同所代表的革命文化之間也形成「互補關係」,他既吸收上海開放包容的氣質,也以大氣恢弘的書風反哺海派藝術生態,加強了本地書法的時代性表達。
「是『戰鬥春秋加筆墨春秋』,革命生涯融入筆墨,使其書體自成一格、氣象宏闊而內含鋒芒。」陳燮君強調,舒同是極少數能在繼承古典的基礎上成功邁向現代表達的書法家,其書風既體現上海城市精神的「海納百川、追求卓越」,也展現出革命年代錘煉出的堅韌、豪邁與內斂。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