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加密演義】永續合約的下一站:法幣合約(二之二)

2025-11-25 04:45:09 財經

丁肇飛 HashKey Group首席分析師

與其說法幣合約是一種新產品,不如說它是加密衍生品的一次「結構性修正」。長期以來,幣本位永續合約在散戶市場大行其道,但對機構而言卻顯得「格格不入」──它以加密資產計價、需要持有穩定幣或主流代幣作為保證金,這不僅增加了資產波動風險,也使得對沖操作與傳統金融體系脫節。

法幣合約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它支援法幣入金與USD結算,交易者無需持有或兌換穩定幣即可直接開倉,從根本上減少了跨幣種兌換損耗與流動性風險。更重要的是,以法幣為計價單位的系統架構,讓交易效率顯著提升:在對沖操作中,無需經過「法幣—穩定幣—合約保證金」的多層轉換,平倉或補倉的反應速度更快,也更貼合機構對風險管理的時效要求。

連接加密衍生品與傳統風控體系

從成本角度看,法幣合約的資金費率波動相對較小,降低了持倉成本。資金費率直接掛鈎BTC借貸量與USD利率,更精準反映市場供需關係,為機構提供了更真實的定價與套利基礎。與此同時,以法幣計價的模式也讓機構能夠直接套用傳統金融風險模型(如VaR、資本充足率)進行敞口評估,實現加密衍生品與傳統風控體系的無縫銜接。

讓衍生品重新回到風險管理的本質

在資金安全層面,法幣合約的優勢同樣明顯。因為交易、保證金與結算均以法幣維度進行,資產存取路徑更清晰、監管框架更明確、賬戶隔離更徹底。相比幣本位合約依賴穩定幣託管、存在鏈上資金風險的模式,法幣合約更符合機構的合規與審計要求,也為大額資金參與提供了安全底座。

對機構和專業交易員而言,法幣合約帶來的改變並不僅僅是計價方式的不同,而是一種全新的交易邏輯:它讓衍生品重新回到風險管理的本質之上,用傳統金融的效率與安全標準,重塑加密世界的交易秩序。

「法幣入金+法幣結算」尚未能普及

「入場券」在哪裏?既然法幣合約有那麼多優勢,為什麼市場上仍然鮮見?目前,真正實現「法幣入金+法幣結算」的合約交易平台仍極為稀缺。大多數交易所仍主要支援USDT或其他穩定幣計價的永續/期貨產品,而像Coinbase這樣由受監管平台推動法幣結算合約,正處於試水階段。

這背後的原因其實不難理解。首先,「法幣」這兩個字,本身就意味着更高的監管門檻。要實現法幣入金、出金及清算功能,交易所必須在多個司法轄區同時合規運營,這對資金、技術和合規體系都是極大的考驗。因此,能在法幣層面實現衍生品交易的機構,目前仍屬稀缺。

其次,過去傳統金融市場中,對沖工具早已成熟,從外匯、利率期貨到商品期權,應有盡有。那為什麼還要選擇數位資產?答案在於,數位資產市場的波動性本身,孕育了超越傳統市場的收益潛力。對於機構而言,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時,控制回撤是最基本的要求。傳統的對沖工具都有對應的資產類別,但面對加密資產這種波動性極強、與傳統資產相關性較低的市場,傳統工具的防守力有限。

香港有潛力捕捉法幣合約機遇

在這種背景下,機構對加密衍生品的需求正在迅速上升。尤其在美國、香港等機構主導的市場,法幣合約被視為「下一站」的增長點──它讓機構能夠在合規的框架內實現更高效的風險對沖,並直接管理法幣層面的資金頭寸。而一些持牌交易所正在率先布局。例如,在亞太與香港區域,一些持牌交易所和機構同樣在為法幣合約鋪設底層通道,以HashKey Exchange為例,其在香港與海外的合規與託管布局、以及對法幣通道的擴展,表明區域性合規平台也在構建可以承載法幣合約的基礎設施。

從期貨到期權,再到ETF,每一次金融衍生工具的誕生,都在重塑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而今,誕生於加密世界的永續合約,也正加速突破圈層──當法幣計價的合約逐步成為現實,它或將成為主流金融機構進入加密市場的真正「入場券」。但需注意,任何衍生品交易都伴隨槓桿與流動性風險,投資者應充分評估風險承受能力,謹慎參與。

(完)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