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
據香港史專家劉蜀永教授考證,屯門是最早記載在中國官方史籍中的香港地名。漢唐時期海上貿易皆以帆船為主,行駛受季候風支配,屯門緊扼珠江口交通要衝,凡波斯、阿拉伯、印度、中南半島及南洋群島商旅人士,經由海路到中國貿易,多會乘夏季西南風發之便,向東北航行,匯集於屯門,稍作停留休整後沿珠江北上廣州。離開廣州之後,也需要回到屯門停泊,等待冬季東北風起再啟航回國。
屯門能在漢唐時期中外海路貿易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首先得益於它優越的地理條件。珠江入海口極宏闊,但西岸河道較淺,不利於航行,東岸則有深水航道,沿佛堂門、汲水門、屯門、南頭海(即大鏟灣)、虎頭門入珠江直達廣州。屯門位於這條深水航道的中心點,屯門灣(即青山灣)是進入珠江前最大深水港,正好為往來商船提供泊灣。在這種中外海上貿易操作模式中,屯門實際上扮演了一個相當於廣州外港的角色,為廣州成為當時全球最大貿易中心和交通樞紐提供了無可替代的支援,並成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必經之地。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朝廷設立屯門鎮,旨在「屯兵海門,以護商旅」。屯門作為一個建制單位,唐置屯門鎮,宋置屯門砦,元置屯門巡檢司,明置南頭寨。所轄範圍各有不同,大致從珠江口東延,經過今深圳灣、青山灣、博寮海峽、維多利亞港至大鵬、大亞二灣,陸域則相當於今深圳南部、香港全域以及珠海萬山群島等外海列島。現在的屯門和南頭作為兩處小地名,是與歷史上不可同日而語的。其實,唐代的屯門鎮,寶安縣更名為東莞縣後泛稱的東莞南頭,以及明萬曆元年(1573年)所置新安縣,都是同一地域的不同名稱,是深港雙城的共同起源。
不過,從五代十國時期開始,屯門所指地域已逐漸向後來狹義的屯門地區集中。這一方面反映了晚唐以後海外貿易因王朝更替、戰亂頻仍而有所衰退,同時也是嶺南開發墾殖、人丁增加、市井繁衍的結果。
屯門灣今稱青山灣,東西南三面環山,北以一狹長谷地與元朗相通。南為大嶼山,東為九逕山,西為青山。青山又名屯門山(港英當局曾改名保壘山),唐代還是獨立的島嶼,後與陸地相連。此山古名杯渡山,緣於杯渡禪師的傳說。杯渡禪師為西域人,因乘坐木杯渡水而得名。東晉末年,禪師遊歷嶺南,為屯門青山的靈氣所迷,遂駐錫於此修道。南漢末代君主劉鋹於大寶十二年(969年)敕封杯渡山為瑞應山,世稱聖山。杯渡禪師的故事代代相傳,到了明清兩代,已經被普遍接受為屯門人文歷史的起點。
南宋末年,流亡小朝廷把屯門視為最後的避風塘,試圖憑借嶺南山高路遠的地勢和風急浪惡的大海殊死抵抗,把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擋在門外。可是,輾轉數年,終是未能複製當年偏安杭州的戲碼,只餘下崖門大決戰的慘烈和十萬軍民隨主蹈海的傳說,餘下一代名臣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絕世氣節傳頌至今,餘下南頭半島上荒涼落寞的宋少帝陵與拍岸驚濤朝夕相伴。當然,還留下九龍半島宋皇臺、龍鼓灘後山皇帝岩等或是或非的避難故事。
宋少帝陵是南宋末代皇帝趙昺的陵墓,位於深圳市南山區赤灣村,是廣東省內唯一的皇帝陵寢。據說,當年陸秀夫負帝殉海後,少帝遺體隨海流漂至赤灣山並安葬於此。箇中真假,向來存疑。不過,其簡樸的風格,確實與傳統帝王陵寢的雄偉奢華大相逕庭。陵墓始建年代不詳,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首次修繕。1911年,當地趙氏族人重修立碑。1984年,香港趙氏宗親會和蛇口工業區旅遊公司投入40餘萬港元,做了比較全面的修繕。2017年,南山區再次對其進行修葺,並納入南山博物館管理。平常維護則交由趙氏族人打理,每到清明或相關祭祖日,趙氏後人都會前來祭拜。
離陵墓不遠,有赤灣天后宮。這處媽祖娘娘的道場與宋少帝陵的落寞相比,要熱鬧許多。這裏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中外商船大多經此進入印度洋,後來雖然開闢了橫跨太平洋的海上貿易航線,通常也是經南海進入南太平洋。這使得東南亞成為早年中國人出海經商或移居海外的主要聚居地,習稱下南洋。赤灣天后宮由於地處南海門戶樞紐,往往成為大小船隊國內航線的最後一站,自此進入茫茫遠洋。長期以來,赤灣天后宮與天津、泉州的天后宮齊名,構成了中國媽祖文化的三大道場。明代朝廷使節出使東南亞各國,必來此上香拜謁。在這裏舉行的辭沙祭海大典,被列入國家祭祀活動。因此,這裏既是宗教場所,也是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以天后宮為中心的「赤灣勝概」,位列新安八景之首。
海防與海上貿易,是這方水土的核心印記。天后宮往南,緊靠海邊的山頭上有赤灣煙墩、赤灣左炮台等海防遺蹟。它們與少帝陵、天后宮一樣,既是中原文明發展的參照物,也是嶺南海洋文化的坐標點。
明朝建政不久,就在東莞縣南頭地區設立了兩大海防要津——東莞守禦千戶所和大鵬守禦千戶所,用以鎮守南疆。萬曆元年(1573年),朝廷進一步將這片地域從東莞縣析出,單獨設縣,命名新安,取「革故鼎新,去危為安」之意。這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完全以濱海地帶及沿海島嶼為轄地的縣級行政建制,開拓海疆之意昭然若揭。據萬曆九年(1581年)刊印的《蒼梧總督軍門志》所附海圖,在南頭寨正南水域,赫然標明:凡西洋船由此出入。八個大字,凸顯了這裏的咽喉地位。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