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歷史與空間】何為人生第一等事?

2025-11-25 04:15:17 副刊

●唐涘

西哲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人要過好此生,須向大本大源處探討,叩問「人生最重要的事是什麼」——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正是人與人行為差異的根源。孟子亦云:「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無能奪也。」人安身立命之大者,莫過此問。據現存文獻,王陽明12歲便發出「何為人生第一等事」之問。當時長輩、老師皆謂讀書登第為第一等事,他卻說「讀書登第是第二等事,為聖賢才是第一等事」。當同輩競逐科舉功名之時,他已懷揣讀書求大道、學聖賢的高遠追求,思索「人為何而活」的形而上問題。放在當下瓦解崇高的氛圍中,這樣的追求即使不被視為「腦子有病」,也難覓知音。

陽明立志做聖賢並非空穴來風,實受宋儒「希聖之學」的熏陶。「內聖外王」是儒家的理想人格,修身成聖是宋代理學根本目標,理學也因此被稱作「希聖之學」。「北宋五子」皆力倡「學做聖人」:周敦頤提出「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張載直言「學必如聖人而後已。知人而不知天,求為賢而不求為聖,此秦漢以來學者之大蔽」;程頤則警示「且莫說將第一等讓與別人,且做第二等。才如此說,便是自棄…… 言學便以道為志,言人便以聖人為志。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亦倡言:「學者大要立志,才學,便要做聖人是也。」

陽明自幼研習程朱學說,課本是科舉官方標準《四書大全》(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核心),對宋儒主張耳熟能詳。同讀儒家經典,他與時人截然不同:常人視經典為求功名利祿的「敲門磚」,用過即棄;他卻以經典為安身立命之本,以此作為「身心之學」,將「為聖賢」列為超越功名利祿的人生頭等大事、內在精神錨點。人一旦確立「為聖賢」之志,便對公私義利有清晰判斷,能在紛繁世事中守住本心,不為外物誘惑所擾。這份志向使人跳出「小我」計較,不困於得失榮辱:以聖賢為榜樣,面對困境,便有堅韌底氣,面對誘惑,便有拒絕定力,有所為有所不為。久而久之,內心因有明確價值追求而擺脫迷茫,因踐行道德準則而精神富足、獲得安寧,最終達成「內心充盈」之境。

在陽明立志成聖途中,拜訪大儒婁諒是標誌性事件。弘治二年(1489),陽明十八歲,新婚不久,攜妻從江西南昌返回浙江餘姚,途經廣信時繞道拜謁年已六十八的婁諒。婁諒很賞識陽明,以「聖人為可學而至」相勉勵,堅定了陽明「學為聖賢」的信念。後來弟子錢德洪在《陽明先生年譜》中,將這一年定為陽明「始慕聖學」之年。

縱然一生思想屢有起伏,但陽明「學為聖人」的信念從未動搖。他自己立此志,也反覆教導弟子們要「立志」。《王陽明全集》中,談立志的內容所在多有,其中《教條示龍場諸生》與《示弟立志說》最為重要。前者是他被貶貴州龍場驛時,為龍岡書院制定的教規,提出「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四項要求,將「立志」列於首位,直言「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不立志便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終將漂蕩奔逸不知歸處。後者是寫給弟弟王守文的文章,詳述「為何立志、何為立志、如何立志」,以種樹作比:「夫學,莫先於立志。志之不立,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勞苦無成矣。」陽明所言之「立志」,是「立必為聖人之志」。他在《應天府重修儒學記》中鄭重提出:「士之學也,以學為聖賢。」也曾對弟子說:「諸公在此,務要立個必為聖人之心,時時刻刻,須是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方能聽吾說話句句得力。若茫茫蕩蕩度日,譬如一塊死肉,打也不知得痛癢,恐終不濟事。回家只尋得舊時伎倆而已,豈不惜哉!」「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原是朱熹教導弟子治學需下實功、求實效之語,陽明引之,意在告誡弟子:學為聖人決不能流於空言,必須下一番苦功夫。這番話振聾發聵,聞之豈可不深思?若渾渾噩噩度日,只圖口腹之慾,日夜馳鶩於蠅頭小利,一輩子活在卑劣與惶惶不安中,豈止是可惜,更是可悲、可憫。

陽明常說「立志貴專一」,仍以種樹為喻:「學者一念為善之志,如樹之種,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將去,自然日夜滋長」——立志後只需用心栽培,功夫到了自會有收穫;又有「如貓捕鼠,如雞覆卵」的妙喻,強調君子求學當「正目而視之,無他見也;傾耳而聽之,無他聞也」,一心只在實現學為聖賢的目的。正是在「成聖之志」的指引下,陽明超越世俗沉淪,上下求索、九死不悔,最終形成自身思想學說,鍛造強大內心,成就不世功勳,也為後人留下無窮精神力量。深深服膺陽明學說的曾國藩曾言:「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這句話恰是對陽明思想的精準提煉與簡潔註腳。這並非說人非聖賢即禽獸——世界本非如此非黑即白,而是指人若沒有做聖賢的志向,不朝向上一路努力,律己不嚴、追求不高,路頭一差,愈騖愈遠,不知伊於胡底,便有淪為「禽獸」之虞。立志為聖賢,未必能做聖賢,但朝着聖賢的方向力行不輟,不患得患失,始終保持內心充盈、步履堅實,才能以渺小之軀屹立於天地間,培育出包藏宇宙、吞吐天地的氣象——在浩瀚無垠的宇宙面前,人類就像螻蟻、塵埃,唯有如此,才異於螻蟻、塵埃。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