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舊夢難忘】漫談中醫

2025-11-25 04:35:16 副刊

沈西城

上世紀初,廣州創辦廣東中醫專門學校和光漢中醫專門學校。中國人患病喜服湯藥,害怕西醫打針、手術,中醫因而能跟西醫分庭抗禮。

香港中醫為數不少,多自內地來,著名者有章珠垣、陳慶寶、黃省三等,自設診所開業,陳設華麗,格局高雅,病人不少。1938年,廣州淪陷,廣州老中醫紛紛避難來港開業。1949年,滬上名醫陳存仁、朱鶴皋、丁濟孟、費子彬等亦來港開診,病人接踵上門求醫,戶限為穿。上海人講究派頭,尤以陳存仁為然,銅鑼灣置醫務所,聘書記、助手招待病人,並在報章上介紹健康心得,成為香港名醫。費子彬乃孟河世醫,醫術高明,綽號「費一貼」,即是說一劑便能治病。我母往診治,一劑已癒。母素性謹小慎微,再往診,費老師不悅,板着臉道︰「儂已好哉,還來作啥!」嚇得母親渾身哆嗦,怏怏而歸。

中醫善內科,亦有分門別類者,有眼、鼻、喉科、花柳科、跌打,其中以李周玉的跌打最負盛名。滬上名醫除費子彬外,朱鶴皋治皮膚亦有一手,父親發風疹,西醫束手,往詣朱大師,一診三劑生效,父親讚不絕口。朱鶴皋診所設在北角堡壘街附近,診所大堂中央置長枱一張,左右分坐徒弟,朱居中而坐,病人則靠右就座,伸手求診,朱大師邊搭脈,邊講解病情,隨後如唄梵音,唸出藥方,徒弟如數抄錄。日久所積,變成醫術,滿師即可行醫。今日中醫在香港地位不顯,乃是學藝不精,亦欠名師指點。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患睾丸靜脈曲張,訪遍中、西醫,無一能妙手回春,幸賴女讀者介紹往蓬瀛仙館看神醫胡伯,得以痊癒。其時胡伯年近七十,頭髮蓬鬆,坐下伸手把脈,三指跳動,DoReMi,即成。隨即寫藥方說︰「你這兩個病都是同一個病。」字跡龍飛鳳舞,難以辨認。拿藥方在蓬瀛仙館取藥,執藥者能辨,迅即弄妥。隨緣樂助,港幣20元正。歸家,即服一劑上床休息。翌日起,在沙發上看電視新聞,妻望之,詫異地問︰「怎麼坐得這麼寫意,不痛了?」神呀﹗通體舒適,頑疾已祛,阿彌陀佛!胡伯堪稱「胡一劑」。胡伯已仙逝,香港中醫人才凋零,良醫難求!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