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十五運會成功舉辦 促粵港澳合作更進一步

2025-11-25 04:20:03 評論

何志平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11月21日在深圳落下帷幕。這場由粵港澳三地首次聯合舉辦的大型賽事,讓體育在「三地一體,一國兩制」獨特優勢下,實現了「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的突破式創新融合。通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市場化運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競技體育、群眾體育與體育產業三翼齊飛。它的終點不再只是領獎台上的榮耀,而是讓體育回歸大眾,推動全民運動走向常態化、生活化,為三地帶來長遠效益,區域協作邁向更深層次、更廣維度。

體育活動在中西方文明史上均有悠久歷史。中國古代體育始源可追溯至舊石器時代晚期,涵蓋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馬球、蹴鞠等多樣化傳統體育活動;西方體育主要發源於歐洲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包含騎士比武、拳擊、摔跤等。現代體育是十九世紀以來以西方國家為主導的工業文明產物,並日益成為連接不同國家、不同種族宗教、不同文化語言,交融社會、文化、經濟、政治的全球性領域,也是衡量一個國家與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標誌之一。中國在1979年恢復國際奧委會合法席位,1984年以嶄新面貌重返奧運會賽場,到2024年巴黎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收穫金牌數已與美國持平,走出一條中國式體育強國之路,正是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之生動縮影。

建設體育強國 香港居功不少

香港體育史作為本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與中國近代體育發展緊密交織。從早期華人組建民間體育社團,到本港運動員在國際賽場為國爭光,其百年歷程是自強精神與文化認同深度交融的生動寫照。香港回歸祖國前,體育活動大都是靠民間自發組織和管理,其中足球數十年來一枝獨秀,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期,單車、乒乓球、羽毛球等項目的運動員開始嶄露頭角,並一步步衝出亞洲,走向世界。此時,香港體育尚未職業化,本地運動員若踏上亞洲賽場或登上領獎台,已非常了不起。如果在國際賽事偶然拿到獎牌,更會轟動全城。

回歸後,特區政府高度重視體育發展,曾多次改動體育主管部門及架構,2002年首次提出具體的體育政策:體育事業發展「精英化、普及化和盛事化」。二十多年來,香港在重大國際賽事屢創佳績,不斷激發廣大市民對體育運動的熱愛與參與熱情。

全運會是國家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至今,新時代中國體育事業發展迎來全新局面,人們期待的不僅僅是一場場比賽,更是一種人人都能參與的共享文化,亦即一場關涉體魄、精神與文明的深刻交響,代表着每個人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選擇,全運會不再只是一場國內頂尖運動員角逐的體育盛會,更是一次「全民全運、全運惠民」理念的生動實踐,讓體育不再屬於少數精英,而成為跨越年齡、地域、人人可參與之廣闊平台。

粵港澳相輔相成格局趨成熟

香港今次派出歷來規模最大代表團參加,包括602名運動員出戰28個競賽項目,連同23個群眾項目的參賽及工作人員,總人數超過1,800人,收穫9金2銀8銅共計19枚獎牌,不僅刷新港隊全運參賽歷史最佳紀錄,更實現多個「零的突破」。耀眼成績的背後,是香港社會各界多方努力、頑強奮鬥拚搏的沉澱。從1997年黃金寶首枚全運金牌,到如今9金收官的輝煌,港隊於八屆全運會中累計斬獲66枚獎牌(20金15銀31銅),不僅是香港二十餘載輝煌體育成就的集中展示,更是粵港澳大灣區「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相輔相成發展格局與體育協同發展的歷史註腳。

全民全運,十五運會粵港澳三地團結一心、休戚與共,資源共用、賽事共辦、人才共育,真正讓體育從簡單的強身健體昇華為一種積極向上、充滿活力、回歸本心的生活方式。它鼓勵民眾公平競爭、追求卓越、釋放激情,這種由內而外的改變,正凝聚成推動三地情感認同、大灣區一體化發展的強勁力量。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