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量童
特區政府日前公布了《新田科技城創科產業發展規劃概念綱要》,為新田科技城的新創科用地訂下發展定位、產業空間布局及發展模式。這份綱要不僅是土地規劃文件,更是香港在國家「十五五」規劃及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下的一次重要嘗試。
承擔成果落地和產業化重任
新田科技城面積龐大,預計需近十年才能完成土地釋放和平整工作。特區政府計劃明年起分五個階段逐步推進,首四個階段需時約8年,目標是在未來十年內建立初步的產業框架。這樣的時間表,既顯示出特區政府的謹慎,也反映出大型基建項目的複雜性。
新田科技城的三大定位,為香港創科產業的未來勾勒出藍圖:一是提供原型、中試及小規模量產空間:這將填補現有創科園區的不足,讓科研成果能更快轉化為產品。二是發展本地優質創科產業:透過聚焦策略性產業,培養香港本土的創科力量。三是匯聚全球創科資源與人才: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必須吸引海外人才與資金,才能形成真正的創科生態。這三大定位並非憑空而來,而是經過業界人士、學術界及持份者的廣泛諮詢,既回應了香港創科的短板,也呼應了國家對香港的定位。
新田科技城將提供大量土地,支援《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提出的六大策略性產業: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機械人、微電子與智能設備、新材料、新能源及綠色科技。這些產業均屬於全球競爭最激烈、增長最快的領域。而「三紐三帶」的布局設計,則體現了特區政府的系統思維。其中三紐是指河套樞紐、洲頭樞紐、麒麟樞紐,分別承擔不同的功能定位。三帶是指生命健康科技帶、人工智能與機械人帶、微電子與先進產業帶,形成產業集群效應。與數碼港和科學園不同,新田科技城與河套區的定位分工更為明確:河套專注研發,新田則承擔成果落地和產業化。這種「研發—產業化」雙城聯動模式,將成為香港創科發展的新典範。
提升港深合作 彰顯制度優勢
然而,全球創科產業的發展速度遠超過傳統基建的推進節奏,人工智能的迭代更是以月計。若新田科技城需十年才能落成,香港恐怕難以抓緊國家推動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機遇。人工智能的「毀滅性創造」更是一大挑戰,它既可能帶來顛覆性機遇,也可能令部分產業迅速失去價值。若香港的創科基地無法快速回應巿場需求,便會錯失良機。
因此,筆者提出「雙城特區」的構想:在深圳河兩岸,由河套區以東至羅湖、文錦渡、蓮塘/香園圍口岸一帶,建設跨境創科特區。這一構想的核心是「雙總部、雙飛地」,充分發揮香港與深圳兩個特區的制度優勢。這樣的安排不僅能擴大土地供應,更能加強深港合作。深圳在創科產業的成熟度和速度上遠超香港,而香港在國際化、法治和金融方面具備獨特優勢。形成「雙城特區」,兩地的互補效應將大大提升。
為了加快新田科技城的發展進度,在發展模式方面,筆者倡議採取「邊規劃、邊招商、邊審批」的三邊工程。這種模式能顯著縮短時間,避免傳統規劃的冗長程序,更能快速回應產業發展要求。所謂「邊規劃」,是指在宏觀框架下,逐步細化土地用途。「邊招商」是指同時引入龍頭企業,確保產業方向正確。「邊審批」是指在政府高層協調下,快速完成必要的行政程序。這樣的安排能讓市場資訊和業界需求即時回饋到規劃方案,確保土地使用條件最符合企業和社會利益。
其中,深圳南山區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鑑。華為、騰訊、中興、大疆等龍頭企業的落戶,帶動了整個區域的經濟爆發。香港若要複製這種成功,必須在新田科技城吸引到同等級的企業。龍頭企業的落戶不僅能帶來投資和就業,更能形成上下游產業鏈,吸引中小企業和初創公司聚集,形成完整的生態。唯有加快步伐、引入龍頭、深化深港合作,香港才能在國際創科版圖上佔據一席之地。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