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陸游十講》揭秘放翁的「多面人生」

2025-11-24 04:18:56 副刊
●中國宋代文學學會會長王兆鵬、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李明泉等談《陸游十講》。
●莫礪鋒簽售《陸游十講》。 受訪者供圖

2025年恰逢南宋詩人陸游誕辰900周年,在今年11月初舉行的第三屆成都國際文學周開幕式上,中國宋代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陸游研究會會長莫礪鋒向成都崇州市罨畫池博物館贈送《陸游十講》一書。該書簡化學術表述、刪減繁複註釋,以通俗語言解讀陸游詩作與精神內核,引起廣大文學愛好者極大關注。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兵 成都報道

活動當天還舉行了「莫礪鋒書屋」授牌儀式,莫礪鋒通過視頻致辭。莫礪鋒介紹,850年前陸游曾在崇州(古稱蜀州)任職,雖時間短暫,卻成為陸游魂牽夢縈之地,曾創作了百餘首詩記錄崇州的風土人情。「適逢陸游誕辰900周年,帶着致敬先賢的心情撰寫了新着《陸游十講》,旨在帶領普通讀者全面認識和理解陸游。」莫礪鋒表示,為此,他特將《陸游十講》贈予當地博物館,以此作為陸游粉絲的一份心意。

放翁的家國情懷

900年前的一個寒冬風雨夜,陸游生於淮上舟中,彼時金人已開始覬覦大宋江山。其後,襁褓中的陸游隨父渡淮、過江、歸鄉,輾轉避亂。「少小遇喪亂」的陸游到晚年還說「我昔生兵間,淮洛靡安宅」,獨特的人生經歷賦予他家國一體之感。《陸游十講》開篇即講述陸游具有「以儒學為本的人生觀與文學觀」,用創作實績生動而全面地闡釋了儒家文藝觀念,其詩也自然兼具社會干預功能和個人抒情功能。第二講則聚焦其愛國詩人形象,從時代背景、精神傳統、思想感情及具體作品分析等方面加以評述。可以說,前兩講高度肯定了陸游及其作品作為精神遺產的重要價值,回答了兩個重要的問題:今天的我們為什麼要紀念陸游?陸游的作品在當下有何價值?

「『位卑未敢忘憂國』之所以能成為千古名句,核心在於它將『家國』這樣的宏大敘事,落到了每個普通人的肩頭。」中國宋代文學學會會長王兆鵬認為,當今「憂國」不再是一句口號,它可以是恪守本職的堅守、關愛鄰里的溫暖,也可以是每個平凡人生中蘊藏的英雄主義。當然,文學作品若空有崇高的精神價值,則不免沾染「頭巾氣」,詩人立身的根本猶在豐富的情感表達和高超的寫作技巧。因此,《陸游十講》從自然書寫、感情世界、耕讀情結、書齋情趣、地方經驗等五方面漸次展開,豐富了詩人形象的骨肉,也具體評述了陸游的文學成就,佔全書一半的篇幅。最後兩講則聚焦陸游與楊萬里、辛棄疾的關係及創作比較,糾正了既有曲線的偏頗,讓陸游的文學史地位獲得了更加清晰的界定。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在詩中希望建功立業、收復故土,即使返鄉為農仍通過《示兒》表明自己至死不忘復國的理想。在莫礪鋒看來,能把愛國主題詩歌在思想性、藝術性上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並終生矢志不渝為之歌頌,陸游是歷史上第一人。

沈園的眷戀遺憾

在慷慨激昂之外,陸游的詩也有婉轉低迴的另一面。在第四講《陸游的感情世界》中,「沈園」成為陸游記錄自己愛情悲劇時常出現的一個地名。《陸游十講》介紹,陸游的第一任妻子姓唐,夫妻倆原本十分恩愛,但陸游的母親不喜歡這個兒媳婦,陸游與唐氏因此被迫離婚。之後陸游奉父母之命娶了第二任妻子王氏,兩人一起平靜地生活了五十多年,但「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離婚後,陸游在沈園見過唐氏一面,當時唐氏已嫁作他人婦,過了幾年就鬱鬱而終。75歲時,陸游寫下《沈園二首》,「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在唐氏去世40年後,陸游想起當初沈園那次短暫的相見,依然為之傷心落淚。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在沈園牆壁上,還有另一首詞《釵頭鳳》。後人根據詞中幾處細節,認為這首詞不是寫給唐氏的,其歷史真實性頗受學界質疑。《陸游十講》直面這個問題,有條不紊地全面辨析原始史料及學界異說,一方面將各種意見都呈現在讀者面前,另一方面不輕易立新說來表明自己的立場。然而,在《宋詞排行榜》中,《釵頭鳳》高居第八,甚至高於晏幾道、秦觀和周邦彥這3位最擅長寫愛情詩的詞人作品。莫礪鋒認為,這首詞的整體藝術水平最多排到五六十位,但讀者的擁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廣大讀者願意相信這首詞是陸游寫給唐氏的。

陸游的「慕陶情結」

陸游的「慕陶情結」,成為《陸游十講》中又一個重要話題。陸游對陶淵明的詩歌風格十分崇敬,常常在作品中表達出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和對大自然的熱愛。在陸游的詩中,山水的描寫極為細膩而廣闊。不僅關注身邊的自然風光,還對祖國的壯麗河山充滿敬意。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對歷史人物的追憶和對歷史事件的反思,體現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中華民族的熱愛。1170年至1178年,陸游在蜀地先後擔任夔州通判和四川宣撫使司幹辦公事等職,並在成都、崇州等地生活。在蜀期間,他創作了大量詩歌,題材涵蓋山水、民俗等,描寫成都的詩句如「海棠十萬株」「碧雞海棠天下絕」等展現了蜀地風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陸游《卜算子·詠梅》中的名句,則充分顯示出他對自然的深切感悟,讓詩歌充滿了生動的畫面感和深邃的哲理。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李明泉表示,陸游的詩,始終與土地、與百姓緊密相連,蜀地文化對陸游精神給予了極大滋養。

《陸游十講》不僅是對陸游生平的回顧,更是對其思想與藝術的深入探討,為讀者呈現了一個多維度的陸游。

「詩家三昧」的核心精髓

「詩家三昧忽見前,屈賈在眼元歷歷」,在陸游詩歌《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中,首次出現「詩家三昧」的提法。《陸游十講》第八講聚焦 「詩家三昧」的含義,總結了陸游詩歌創作的關鍵要領與藝術精髓。《陸游十講》認為,研究者不僅要關注「古代的文學理論」,還應挖掘「古代文學的理論」,從作家創作實績中抽繹其觀念尋求解牛之法。陸游自謂南鄭經歷使得「詩家三昧忽見前」,不僅強化了他的愛國情懷,也使其詩歌風格由早期的書齋抒懷轉向雄渾壯闊的現實主義。因此,《陸游十講》將「詩家三昧」指向雄奇風格及與之適配的七古詩體,這個論斷在陸游詩歌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迄今已成文學史通識。儘管《陸游十講》多以舊文為基礎,但既有的論點在新的架構中獲得了新生。「學術論文與普及寫作有很大區別,前者需要凸顯作者本人的創新性,後者則應謹慎地懸置爭議,重呈現而輕論辯。」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蒲柏林表示,《陸游十講》以淺近的語體和通俗的方式將「古代的文學理論」和「古代文學的理論」向大眾「講」得明明白白,莫礪鋒是當之無愧的揭秘陸游「詩家三昧」之人。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