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書評】文學之冬:極權誕生前夜的作家群像

2025-11-24 04:17:27 副刊
《文學之冬:1933年,希特勒統治下的藝術家》 作者:烏維·維特施托克 譯者:陳早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文:李雅言

對歐美世界而言,二十世紀最具災難性的歷史事件,當然是「二戰」。今天到德國首都柏林,從位於菩提樹下大街洪堡特大學對面的焚書事件紀念處(Denkmal zur Erinnerung an die Bucherverbrennung)到腓德烈大街火車站門外的走難孩子與押送集中營的孩子紀念雕像(Zuge in das Leben – Zuge in den Tod),無一角落不在提醒路人德國的黑暗歷史。為何威瑪共和國那麼容易垮台、希特勒為何能那麼快奪權?隨便走進一間柏林書局,便能找到一大堆相關的史學專著;學界的共識是「分裂國家的極端黨派影響力與日俱增;過熱的政治宣傳加深了國內矛盾,斷送了和解的可能;政治中心的猶豫和軟弱;左翼和右翼對立帶來的內戰恐怖;對猶太人不斷蔓延的仇恨;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民族主義政權在許多國家的崛起。」

但作家烏維·維特施托克並不覺得討論該段歷史再無大意義。相反,在本書序言中,他繼續寫道:「可仍有許多狀況似曾相識:社會日益分裂;網絡上持續不斷的憤怒激化着社會矛盾;對於如何遏制極端主義的慾望,資產階級和中間黨派束手無策;恐怖主義事件數量漸增——來自極右翼,有時也來自極左翼;反猶情緒不斷高漲;金融危機和疫情引發的全球經濟風險;民族主義政權在許多國家的崛起。也許,回顧犯了致命政治錯誤後民主的遭遇,現在正當其時。」本書原文出版於2021年,亦是德國國會選舉年,極右的另類選擇黨(Alternative fur Deutschland)議席數目排名第五;於今年初的選舉,該黨則一躍成為第二大政黨。作者對歷史重演的憂慮可以理解。

但本書並不是歷史分析,而是生動易讀的報道文學;標題原為《一九三三年二月》(Februar 33)(中譯版《文學之冬》為原著副題),指述希特勒上台前後一個多月(註:希特勒於當年1月30日成為總理,而納粹黨則於3月5日的國會選舉成為了執政黨)德國文學圈重要人物的遭遇。為何針對作家?當然因為作者自身是位文學評論家,但此外,一則寫作代表思想,二則作家對當時社會情況以至個人遭遇的紀錄亦特別深刻和豐富。雖然重點是文學圈,但內容也牽涉到不少相關的藝術家(演員、畫家、導演、音樂家)。其中最矚目的也許是先居瑞士、後遷美國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馬斯·曼(Thomas Mann;其哥哥亨利希和兩名子女亦相繼逃美)、信奉共產主義的(非猶太)畫家凱綏·珂勒惠支(Kathe Kollwitz)和(猶太)劇作家貝托爾特·布萊希特(Bertholt Brecht),以及也許是最著名的柏林文學作品《柏林亞歷山大廣場》作者、(猶太)作家阿爾弗雷德·德布林(Alfred Doblin)。

標誌性事件是普魯士藝術學院的紛爭:於文學系主任亨利希·曼和珂勒惠支簽署了革命民主社會主義者戰鬥同盟的《緊急呼籲》(聯合對抗納粹黨的呼籲)不久,學院院長、前柏林國立歌劇院總監席林斯(Max von Schillings)便受文化部部長威脅,如果兩人不開除,學院便會解散(結果是珂勒惠支在學院開會討論事件前辭職,而亨利希·曼在開會前則被請到院長辦公室談話,之後由席林斯宣布為學院大局着想而請辭)。學院中有誰去主動聲援兩人?(德布林是其一)兩人請辭後,學院便會相安無事嗎?

即使政治劇變就在當前,有些作家卻仍抱觀望態度至最後一刻,到衝鋒隊和黨衛隊到處抓人時才知道「納粹的政治鬧劇只能維持半年」的想法太天真。但也有脊樑特別筆直的人:一早便公然抵抗納粹的報人卡爾·馮·奧西茨基(Carl von Ossietsky)堅決不離開德國,很快便被捕並送往集中營(兩年後,他在營中獲知被頒諾貝爾和平獎)。另一位英雄則是沒有流亡,一直沒放棄言論自由權利向納粹政權表忠心、申請辭去學院院士職位而辭職卻不被接納的德意志作家里卡爾達·胡赫(Ricarda Huch)。戰後,流亡歸國的德布林在柏林街頭巧遇胡赫,親切向她問候。地點?法薩恩大街(Fasanenstrase),現在柏林文學館便坐落此街。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