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漢字多為一字一音,但是經常有「一字多寫」,也有因語境不同、字義有異而出現「一字多讀」。前者涉及「異體字」,後者則是「破讀」。如果字義未變而有另外的讀音,則是「異讀」「又讀」。今時香港有些人絕不承認任何「異體」「異讀」,遇上較為「弱勢」的「異體」「異讀」,便聲大夾惡地罵人寫錯字、讀錯音,煩死了!
香港大學是中國第一所使用西方大學學制的大學,於是就有緣搶先用了《禮記·大學》的「明德」和「格物」作為校訓。淺見以為這四字可以作為全中國所有大學的「總校訓」。其校徽中「眀」比大家慣用的「明」多了一橫,「德」卻少了一筆。小學生都知道「德」字的右半拆開是「十四一心」,港大校徽卻是「十四心」。
於是有人譏諷大學「無人」,寫常用字都寫「錯」了。而實情是中國書法容許「裝字」,莫說是常用,甚至冷僻的「異讀字」都可以隨便寫,還可以自創筆劃加減。例如有人寫「百福圖」「百壽圖」,福與壽哪來這麼多異體?
異體字的通用程度在不同時代有異,我們看看清華大學的校徽:當中的「清(淸)字」從「円」不從「月」,《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用之。但是香港小學生考試測驗時寫「淸」,大概率會給老師大筆一揮,打個叉當為錯字!這個「円」香港人多數知道是「日元」,必讀如英文的「yen」。其實這個「円」還不該算是漢字,是日本人創新作為「圓」的簡體。
如果港大校徽寫「錯」字,可以說清華大學也錯嗎?實情以中國傳統書法的規矩來說都沒有錯。順帶一提,清華校徽也有「德」字,揮毫的書家選用最多人寫的「十四一心」。
「明」還有個常用書法異體「朙」,左方的「囧」是「冏」(漢語拼音jiong、粵音gwing2)的異體,今時「冏」「炯」「烱」三字可通用。
隨心所欲書寫用異體字是當代書家的特權呀!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