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第四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的主題是「開放合作,AI賦能,促進空間科學跨越發展」,蘇萌認為這一主題正與香港大學太空研究實驗室的工作密切相關。「憑藉『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地位,香港可以成為空間科學國際合作的『超級聯繫人』。」蘇萌透露,明年將有多個重要太空會議在香港舉辦。
近期以來,太空垃圾的管控問題引起人們關注。蘇萌透露,港大實驗室在2024年舉辦了一場關於太空垃圾的會議,探討太空可持續性關注衛星運行的低地球軌道安全性,吸引來自20個國家的70名代表參加,國際專家一致認為香港有望在太空可持續性方面發揮領導作用。
香港擁有五所世界百強高校、多元包容的國際科研環境,使其具備搭建中外科技合作橋樑的天然優勢。蘇萌表示,港大實驗室已與歐美、中東、東南亞、非洲、南美等地太空中心合作,具有豐富的國際資源。2026年,中國與智利的中智雙邊天文合作會議將在香港大學舉辦,突顯香港在促進內地與國際空間科學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意義。此外,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三年一度的亞太分會也將在香港舉辦,這是香港首次承辦該領域國際盛會,預計將吸引數十個國家上千名科學家與行業專家匯聚,成為促進全球空間科學交流的重要平台。
國家尖端技術是港聯動全球資源底氣
國家連勝連捷的重大航天工程,以及不斷跨越的尖端航天技術,是香港積極聯動全球資源的底氣。蘇萌表示,通過嫦娥探月、天問探火、中國空間站等重大工程,香港向全球高校、科研機構開放合作機會,推動在太空治理、月球資源利用、月基能源開發等前沿課題上的聯合攻關。例如,香港大學與國際月球觀測協會合作研製嫦娥七號載荷,體現了其整合國際力量參與國家任務的能力。
同時,香港還正推動空間科學多領域融合發展。蘇萌表示,在AI賦能方面,香港可為嫦娥、天問等任務研發智能控制系統,提升設備在極端太空環境中的自主適應能力;在遙感與數據處理領域,推動高分辨率對地觀測、在軌智能處理、太空碎片清理路徑規劃等AI深度應用。
「背靠祖國、聯通世界,香港不僅促進內地與港澳合作,更連接中國與全球空間科學共同體」,蘇萌說,通過承接國際項目、吸引頂尖團隊來港合作、培養國際化太空人才,香港正切實履行「超級聯繫人」角色,助力人類共同探索宇宙、和平利用太空,推動空間科學實現跨越式發展。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