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正亮
年紀老邁,腳先衰?關鍵在於「腦腳協調」的退化。常言道:「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許多長者最大的感嘆,便是雙腿不再聽使喚,步履蹣跚,反應遲鈍。傳統觀念多將此歸咎於肌肉無力或關節磨損,然而,現代醫學發現,「腳衰」的核心關鍵,往往在於大腦與雙腳之間的信息傳遞網絡出現了「鈍化」與「延遲」。這不僅是腿腳的問題,更是一場「中央指揮中心」(大腦)與「前線執行單位」(雙腳)之間的溝通危機。
一、 腳先衰的多重生理密碼
「腳」作為人體的根基,承受着全身的重量與活動,其衰老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
1. 血液循環的長征困境:雙腳距離心臟最遠,血液需克服重力方能回流。年長後,血管彈性變差,加之「第二心臟」——小腿肌肉泵的作用因肌肉流失而減弱,導致血液循環效率下降,腳部容易冰冷、腫脹、無力。
2. 肌肉與關節的累積勞損:數十年來,下肢大肌群(如股四頭肌、小腿肌)持續承受壓力,隨年齡增長出現「肌少症」,力量大幅流失。同時,膝、踝關節的軟骨逐漸磨損,引發退化性關節炎,伴隨疼痛與活動受限,使人望「行」卻步。
3. 結構的改變:足底脂肪墊變薄,緩衝能力大減;韌帶鬆弛可能導致足弓塌陷。這些結構變化讓每一步的行走都變得更加艱難。
二、 腦腳協調的退化:反應遲鈍的真相
上述問題是「硬件」老化,而「軟件」——神經系統的退化,才是步態不穩、反應遲鈍的深層原因。
1.神經傳導減速:神經纖維外的「髓鞘」絕緣體隨人體退化,如同老舊電線,導致大腦下達的運動指令與腳部回傳的感覺信號傳輸變慢、出錯。
2.本體感覺失靈:腳部與關節內的精密「偵測器」(本體感覺受器)變得遲鈍,無法準確向大腦回報腳掌的位置、壓力與角度。大腦如同收到失準的GPS信號,難以指揮雙腳做出精準動作。
3.大腦處理延遲:大腦整合感覺信息、決策並發出指令的「處理速度」隨年老變慢。當踩到異物時,從感知危險到做出反應的時間延長,大幅增加跌倒風險。
這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神經信號模糊 → 協調性差、易跌倒 → 因恐懼而減少活動 → 肌肉與神經功能進一步退化。
三、 活化腦腳連結:五行幾何操的設計精髓與實踐
要打破此惡性循環,必須進行兼具肌力、平衡與神經刺激的整合性訓練。以下襌悟五行身心解結協會精心設計的「五行幾何操」,旨在直接挑戰並改善大腦與雙腳間的協調性,每個動作皆對應上述老化環節:
(一)通過學習新動作、新事物,刺激腦部不能等閒視之,加強腦與腳信息重新優先連接。
(二)通過了解五行幾何格式如何轉化為動作,引發宇宙五行意識的融合,協調五行臟腑的生態配合。
(三)動作極其易懂,金的動作呼應圓形的幾何,用左右腳的分別劃半圓形的動作,形成一個圓形。引發一個進取的意識。木的動作是前後踏步,代表生長,代謝的循環。幾何圖形即長條形。水就是多向性隨意的多變圖形,會呼應休養生息,隨意的意識,所以動作隨意就可以,甚至稍作休息亦可。火則雙腳分開站,在雙腳的中間點,向前成一直線,而腳能自然伸展到的點上,意識這三個點,就形成一個三角形,接着左右腳輪流踏在前方的點上,最好配合手握拳橫向展示拳臂。最後就是土的四方形腳部的動作,先用橫向,雙腳分開,向右合腳,再縱向右腳踏前一大步,左腳再順勢踏前合成一點後,左腳再橫向分開,右腳跟進合在一起。變相用雙腳構成一個四方形的軌道。用圖示如下: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