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源於莽莽崑崙山南麓的尼雅河,自南向北注入了人跡罕至、浩瀚無垠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在它流經的區域內,孕育形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尼雅綠洲。生活在這塊綠洲上的先民,用他們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一處為後人所矚目的文明,這便是《漢書·西域傳》中被稱為「精絕國」故址的尼雅遺址。
據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唐初「精絕國」便已徹底消失在歷史的塵煙裏,成為沙埋古代廢墟。其首次重見天日,是在距今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末年。1901年,匈牙利人M.A.斯坦因走進了尼雅,首次發現並盜掘了尼雅遺址。之後,又三次進入尼雅,對古河床兩側的50餘處遺址點進行了掠奪性發掘,將大量珍貴的藝術品、紡織品、銅錢、漆器、玻璃器、各種飾物、木簡等文物劫掠至國外,引起了海內外的高度關注,隨即成為絲綢之路歷史研究和考古發現的矚目焦點。
尼雅遺址是由數量眾多、類型豐富的各類遺蹟組成,是一處規模宏大的古代綠洲城邦聚落遺址。分布範圍南北長約30千米,東西寬約5千米,眾多的遺蹟呈現出「小聚居、大分散」的分布格局。其文化內涵極其豐富,揭示出古代尼雅人的日常生活、社會活動,宗教文化觀念,以及與周邊地區的交流聯繫,是研究漢晉綠洲社會的鮮活樣本、極為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被譽為「沙漠中的龐貝古城」。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