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昨晚圓滿閉幕,這場首次由粵港澳三地共同舉辨的國家級體育盛事,不僅是一場競技體育的巔峰對決,更是一次以體育為紐帶、以融合為主題的區域協作創新實踐。香港特區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昨日在社交平台表示,這不但是粵港澳大灣區合作與融合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更展示了大灣區「三地一體,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意義非凡。聖火雖熄,夢想長存。十五運會成功舉辦,凝聚了粵港澳三地強大合力,彰顯了制度優勢,印證了「一國兩制」的強大生命力。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粵港澳三地繼續攜手並肩,將十五運會精神轉化為建設國際一流灣區的澎湃動力,共同書寫新時代大灣區融合發展的嶄新篇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大灣區智慧與力量。
十五運會以創新模式踐行「體育為媒、融合為題」,成為區域協同發展的生動範例。在辦賽機制上,粵港澳三地緊密協作,建立高效聯絡機制,實現了「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的創新突破。公路自行車賽串聯三地、途經港珠澳大橋,田徑馬拉松橫跨深港,首創「一賽跨三境」和「無感通關」新模式,在人員、物資流動等方面實現歷史性突破。在文化表達與情感認同上,會徽「同心禮花」與吉祥物「喜洋洋」、「樂融融」融合三地元素,開幕式上三地火炬手共點「同心圓」火炬,傳遞出「粵港澳一家親」的深厚情誼,是融合精神的深切展現。
這種融合不僅體現在賽事組織中,更深化於社會層面。三地市民共同觀賽、同心吶喊,志願者不分彼此熱情服務,構築了比獎牌更閃亮的人文風景線,強化了區域命運共同體意識。
十五運會的成功舉辦,對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具有深遠意義和重大價值,為未來深化互聯互通累積了寶貴的「全運經驗」和「全運模式」。首先,它極大提升了大灣區的國際形象與影響力,通過賽事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式現代化成就與「一國兩制」的輝煌成果,獲國際社會高度評價。
其次,賽事積累了寶貴的區域協作經驗。從場館共建、交通銜接、信息互通,到食品安全、市場開發、文旅融合,三地在多領域開展協同創新,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實踐範例,為未來大灣區在更廣泛領域的合作奠定了機制基礎。
更重要的是,十五運會進一步鞏固了「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相輔相成的發展格局。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基礎設施的「硬聯通」,與通關便利化、規則銜接的「軟聯通」,共同促進了三地民眾情感認同的「心聯通」。這種全方位聯通,為大灣區實現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隨着國家體育總局與粵港澳三地將簽署《關於加強體育合作、促進融合發展的協議》,從競技體育、群眾體育、體育產業等七大領域全面深化合作,推動資源共享、賽事共辦、人才共育。這標誌着以大灣區體育融合為引領,區域協同發展將邁向更深層次、更廣維度。
正如羅淑佩指出,透過舉辦全運會,香港不僅與廣東省和澳門一起展示承辦大型賽事的強大能力,也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盛事之都的地位,期望這個經驗有助吸引更多國內外大型體育盛事落戶香港,發揮「體育+旅遊」的聯動效應,促進香港以至大灣區的旅遊業和經濟發展,吸引更多內地和海外遊客來香港和以「一程多站」方式遊覽大灣區,為三地帶來長遠效益,亦為大灣區創造更多深度攜手的合作機會。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