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兵 紀錄片導演、歷史學博士
有人說,它是中國文化文物收藏的殿堂級的存在,堪稱至高無上的代表。同時,它也是中國文化樣本保存最完整、最系統的地方。這一切,就在於六百年來——從明清到現在——這個宮殿建築群,始終在收藏着中國各個時期的寶貴文物和藝術珍品。
那麼,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到底有多少件?哪些文物最值得關注、研究並加以保護?要說清這一切,就必須提到「文物清點」。
最早的一次文物清點發生在100年前,也就是1925年到1926年前後。
那批老先生對故宮文物的第一次清點,是一項充滿激情與挑戰的艱巨工程。為確保國寶安全,他們制定了極為細緻的規定,例如:「點查物品時,以不離開原擺放位置為原則;如確需挪動,結束後必須歸還原位,且不得移至室外。」「登記抄錄時,每件物品都要貼上特製的標籤,貴重物品需要詳細記錄其特異之處」等。
點查工作開始於冬季,當時的故宮裏頭,非常多的房間是既沒有電、也沒有現代化供暖設備的。長期在那裏工作,其實對他們的身體有着巨大的傷害。
他們常常雙手凍僵,登記文物時又必須用毛筆,筆頭一旦凍結,甚至得用舌頭舔開才能繼續書寫。
他們的褲腳和衣角,也都必須紮緊。一方面是為了防止有人往裏頭偷偷放文物,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防風。
為了防止有人產生私心竊取文物,每次點查,他們都規定了需要相互監督的機制:不僅設立組長和一個特別的監視人員在現場,還特別邀請了北京的員警必須到場,一起驗封之後,才可以打開房門,進入室內。
遇到特殊文物,除文字詳細記錄外,還要拍照留存。
所有文物查驗後必須放回原位,點查結束的最後一步,是組長做最後的複查,確認無誤後,需要在當天的物品登記簿上簽字,人員方可離開。
所有人員退出故宮裏的房間時,組長與監視員還需親自給各房門上鎖,每一個房間門還要加貼組長簽字的封條——制度之嚴謹,可見一斑。
剛剛開始點查文物時,工作條件非常艱苦。
故宮的房間非常昏暗、陰冷,需要耗費大量心力和體力,而且幾乎沒有什麼收入。全憑着一腔強烈的責任與熱愛,他們毅然把這個事業堅持了下來。
這批老先生,後來無一例外地都成為了中國文化界、學術界等各個領域的泰斗,都是響噹噹、了不起的人物。
因此,在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不僅要向當代的學者與研究者致敬,我覺得我寫下這篇文章,更是想向一百年前那些老先生們表達敬意與懷念。
同時,我也希望今天的年輕人能夠記住:他們曾在一百年前,為故宮文物的整理、保護、研究與傳播,付出過不可磨滅的努力。
他們之中,有陳垣、沈兼士、馬衡等,還有一位叫做單士元的年輕人——他後來成為了故宮博物院的副院長。
這些老先生當年的精神,以及對文物那份赤誠的摯愛,都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