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評論︱十五運給大灣區留下了什麼

2025-11-21 23:54:00 評論

文/北平鋒

11月21日晚,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落下帷幕。這場歷時13天、橫跨粵港澳、覆蓋19城、匯聚1.4萬名祖國優秀運動員的體育盛會,不僅是全國最高水平的競技盛宴,更是大灣區深度融合的生動實踐。有人說十五運是觀察大灣區的視窗,透過這扇窗,人們目睹了大灣區蓬勃涌動的「體育+科技」活力,世界看到了中國式現代化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萬千氣象。

十五運究竟是什麼?從組委會新聞發布會公布的亮眼數據中可尋答案。賽事創造8項世界紀錄、5項世界青年紀錄、13項亞洲紀錄、10項亞洲青年紀錄、14項全國紀錄、7項全國青年紀錄,其中12個小項奪冠成績超巴黎奧運會冠軍水平。在跳水、乒乓球等賽事項目中,奧運冠軍、世界冠軍等諸多高手同台競技、爭奪全運冠軍,全球頂級水平令觀眾直呼過癮。東部沿海地區展現綜合實力,其他地區各展所長,集中資源力量發展特色項目、重點項目,不斷取得新突破。群眾賽事同樣精彩紛呈,23個大項、166個小項吸引1.1萬名「民間高手」參與,年齡跨度從8歲到81歲,囊括各行各業,「全民全運」名副其實。來自粵港澳三地約6萬名賽會志願者同心協力,用微笑、熱情、堅守為盛會保駕護航。可以說,十五運既是頂級運動員的競技場,也是普通民眾的大舞台,更是三地一體聯動、協同發展的展示平台。

十五運呈現了什麼?港珠澳大橋上的跨境賽事實現「零接觸、零延時」通關,智慧監管技術讓互聯互通更高效,彰顯科技賦能下的現代化治理能力。開幕式上《中國人》旋律響起,醒獅、粵劇等三地共通的文化元素精彩呈現,讓同根同源的情感聯結愈發深厚。以「星辰大海」為主題的閉幕式,成為展現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體育」發展成果的黑科技秀場。市民早上從深圳出發到香港看比賽,下午到澳門及橫琴觀賽,晚上又回到深圳吃夜宵,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照進日常,「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生動真切。我們還看到,港澳「小海豚」義工與內地誌願者並肩作戰,港澳運動員喊出「這是咱們的主場」。「大灣區人」的身份認同在賽事中不斷強化,展現出人心相近相融的動人圖景。

十五運留下了什麼?十五運留下的,不僅是亮眼的賽事紀錄,也不僅是一座座現代化運動場館和先進的辦賽經驗,更是粵港澳三地同心同向的凝聚力、互聯互通的向心力、共創未來的行動力。有網民評論,「從運動員的全力參賽,吉祥物、志願者到觀眾的全民熱情參與,都進一步促進了粵港澳大灣區三地的融合與發展,增進了港澳與內地同根同源的情感聯結。」「這場盛會的海量線上流量高效轉化為線下『消費增量』,不僅提升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知名度、美譽度,更為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十五運給我們留下了很多,作為大灣區融合發展進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標誌了一個融合的新起點。深圳特區40多年來的現代化發展圖景就是在一張白紙上繪就出來的,粵港澳大灣區6年多來也是從一文規劃建設發展起來的,這次粵港澳三地一體融合辦全運會,大灣區給人的無盡想像又打開。全運盛會已落幕,精彩續章正展開。灣區融合發展的故事還在述說,給人更多的驚喜,上演更多的奇跡。

(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 何雪沫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